第五章 中學生發展心理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介紹中學生發展心理的相關知識,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應重點掌握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理論、特點與規律;掌握中學生的情緒特點,正確認識中學生的情緒,主要包括情緒表現的兩極性、情緒的種類等;掌握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培養方法,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結構,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塑造良好人格。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及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理解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了解情緒的分類,理解情緒理論,能應用情緒理論分析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掌握性心理的特點,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高頻考點提要
1.人格的概念、特征、結構;2.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3.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4.人格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高頻考點速記
一、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
1.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
2.穩定性
人格的穩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時間的持續性。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格持續性首先表現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謂人格特征是指一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那些暫時的、偶爾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屬于人格特征。
3.整體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整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個現實的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等,但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系并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
4.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現。
5.社會性
人格的社會性是指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的人特有的。每個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處的社會的烙印,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個體有不同的影響,使人格帶有明顯的社會性。
(三)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與性格
(1)氣質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孩子剛出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
氣質類型 |
高級神經活動過程 |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
氣質類型特點 |
膽汁質 |
強、不平衡 |
不可遏制型(興奮型) |
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好沖動,但暴躁易怒,脾氣急,熱情忽高忽低,喜歡新環境帶來刺激的學習。 |
多血質 |
強、平衡、靈活 |
活潑型 |
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 |
黏液質
|
強、平衡、不靈活
|
安靜型
|
安靜穩重踏實,反應性低,交際適度,自制力強(性格堅韌),話少,適于從事細心、程序化的學習,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氣。 |
抑郁質
|
弱
|
弱型(抑郁型) |
行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應遲緩,適應能力差,容易疲勞,性格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
(2)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異,在個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義。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現了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風貌。
2.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同時型和繼時型等。
(1)場獨立型一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信息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而場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于“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2)沖動型一沉思型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反應非?,但往往不夠準確,這種反應方式稱為沖動型;而有的學生反應雖然很慢,卻很仔細、準確,這種反應方式稱為沉思型。沖動型學生反應雖快,但往往出現很多錯誤,這主要因為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沒有審查全部問題和可能的答案就匆匆解答。沉思型的學生則相反,他們喜歡深思熟慮,在學習過程中常表現出比沖動型學生更為成熟的學習策略,答案也相對準確。
針對認知風格在反應速度上的差異,沖動型的學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慮,先想后說,先思后行,克服信口開河、亂發議論的毛病,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沉思型的學生則應要求自己在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應速度訓練,來提高自己靈活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又快又準。
(3)同時型一繼時型
左腦優勢的個體往往表現出繼時型加工風格,而右腦優勢的個體往往表現出同時型加工的風格。
繼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后順序;同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采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并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
3.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1)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當一個人對自己作積極的評價時,就會產生自尊感,作消極的評價時,會產生自卑感。自我體驗可以使自我認識轉化為信念,進而指導一個人的言行,自我體驗還能伴隨自我評價,激勵適當的行為,抑制不適當的行為,如一個人在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行為后果時,會產生內疚、羞愧的情緒,進而制止這種行為的再次發生。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后環節,如一個學生意識到學習對自己發展的重要意義,會激發起努力學習的動機,在行為上表現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四)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征上,遺傳因素較為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征上,后天環境因素更重要。
(3)人格發展過程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程度。
2.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他們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其作用可歸納如下:
(1)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
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間的差異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家庭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1)權威型教養方式。采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現的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
(2)放縱型教養方式。采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蠻橫無理、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躍等。
4.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不僅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場所,而且是發展智力、進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進兒童形成和發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門,學生具有在學校里通過學習與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優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5.個人主觀因素
人格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任何環境因素都不能直接決定人格,它必須通過個體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活動才能發生作用。社會上各種影響因素,首先要為個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轉化為個體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才能推動他去思考與行動。
(五)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則,實施途徑和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激發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
2.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
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
4.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
5.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
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