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作為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筆試內容中較為難理解的一部分內容,對各位考生來說總是讓人難以分辨,選擇時總會將四個特征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知覺的四大特性的區分
一、考情介紹
知覺的四大基本特性作為一個理解型的易混知識點,在考試中一般以例子或者概念的對應與挖空選擇題為主考察。其中比較易錯的是例子反選。
二、考點辨析
(一)整體性
1.概念:知覺的整體性就是指知覺具有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將物體的各個部分、各種屬性組合成為一個整體的特性。
2.理解:整體性指的就是我們在知覺整體事物時,可以通過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的特性,即部分→整體。如:看到一個人的體型,就能判斷出這是誰;看到孩子畫了畫的一部分,就知道孩子在畫的是那一副畫。這兩個例子都有明顯的部分→整體的過程。體型→整個人、畫的部分→整幅畫。
3.總結:整體性關鍵在于我們是通過事物本身的某些部分得到整體。
(二)選擇性
1.概念:選擇性是指個體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地把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而把其他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
2.理解:從概念來說,選擇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在于“少數作為對象,其他作為背景”。也就是我們可以將選擇性理解為對象→背景。例如:萬紅叢中一點綠,指的就是我們在大面積的紅色中能夠將紅色作為背景而優先將小面積的綠點作為知覺對象優先知覺。故選擇項重點在于這個選擇性提取的過程。所以需要我們在做題時注意是否有“提取”。
(三)理解性
1、概念: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們在知覺外界物體時,總要用過去經驗加以理解,賦予一定意義。
2.理解:理解性這一特性,一般來說時自學的同學們最容易理解錯其含義的一個知識點。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會望文生義地將“理解”二字做重點,從而認為理解性的關鍵在于“過去經驗加以理解”。這樣的理解就容易讓大家誤以為但凡有經驗二字都優先判斷其為理解性了。然而,事實是知覺本身就是基于自身經驗的整合,故知覺的所有特性都或多或少何經驗有關。因此我們去做題時并不能用經驗二字去作為選擇理解性的依據。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其他的表述,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概念的最后一句中有一個動詞-“賦予”。這個詞才是我們去選擇理解性的關鍵詞。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外行靠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兩句話都時表達的知覺的理解性。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兩句話一句說的是讀者賦予哈姆雷特不同意義,一個是觀者賦予節目不同意義。所以,我們在做題時應當優先去判斷是否有“賦予意義”的過程,作為我們選擇理解性的依據。
(四)恒常性
1.概念:恒常性是指知覺條件(方位、大小、遠近、亮度等)發生了變化,而知覺映像卻保持不變的特性。
2.理解:同樣我們來看一看關鍵詞,該概念的關鍵詞在于“知覺條件變化、知覺映像不變”。顧名思義,恒常性是指知覺對象不變,但我們知覺的外部條件改變時導致表象發生變化,但我們頭腦中的映像不會變化原本判斷的過程。如近大遠小不影響我們對事物大小的主觀判斷;開門關門的角度變化不會影響我們對大門形狀的主觀判斷等都屬于時知覺的恒常性的表現。
三、易混辨析
通過上面4個概念的解釋,我們對知覺的4大特性的概念都有了一個關鍵詞的認識。但實際題目中,還是有兩兩之間難以區分的一些經典例子。如:樵夫進山只見柴,獵人進山只見獸說的是2人對于山中不同事物的提取知覺對象不同,當對應的是選擇性,而不能認為是經驗方面的理解性是因為沒有賦予山意義的過程。再如:換了一身衣服或造型我們依然能認出是我們熟悉的某個人。這個例子中就要注意,雖然說的是不變,但不能選恒常性。因為衣服、造型屬于知覺對象本身的變化,不滿足恒常性概念中知覺條件的變化。所以我們應當去判斷的是該例子中對于能認出人,關鍵是因為只變化了衣服造型、但我們通過其他未變化的部分知道是這個人的整體。所以這個例子應當體現的是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