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解放戰爭》視頻片段,提問學生通過視頻能夠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紹了哪些事件?具體的經過又是怎樣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戰略反攻
1.原因
教師展示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片段,提問:“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此時提出了“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的任務?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內線作戰”是指解放區軍民在解放區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屬于戰略防御性質的作戰;“外線作戰”是指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從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攻,屬于戰略進攻性質的作戰。原因是如不主動打出去,“敵人吃我們的小米”和“燒我們的房子”的狀況就會時時發生。只有打出去,才能減輕陜北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減輕解放區財力、物力的消耗。
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教師出示戰略反攻形勢圖,結合地圖講解三軍挺進中原標志著人民解放軍全國性的反攻拉開了序幕。教師需要強調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挺進大別山,是戰略反攻的序幕。
(二)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教師補充: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認為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于是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教師播放《解放戰爭》紀錄片中有關三大戰役部分的內容,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看完視頻之后,結合教材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三大戰役的經過并完成表格填充。
2.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探究為什么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經濟方面是因為東北地區一直被日本當作后方經營,未經戰火破壞,具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鐵路運輸網絡,而且東北是產糧區,抗戰結束時的東北是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政治方面,東北在日本投降后出現了權力真空,而日本來之前則是張氏父子的天下,國共雙方的勢力都未曾染指,也都沒有統治基礎,所以誰先得就算誰的。
3.教師介紹:三大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請同學們課下閱讀三大戰役的相關書籍或史料,寫一篇閱讀隨筆。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做了哪些努力?
【參考答案】
爭取和平民主斗爭階段:參加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參加政協會議,通過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協議,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爭取中國的和平與民主。
戰略防御階段:軍事上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政治上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戰略反攻階段:千里挺進大別山。
進行戰略決戰和渡江戰役,基本解放全國。
2.簡述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融合的一個整體。它們之間不可分割,是過程與結果的結合,是知、行、意的統一。
首先,知識與能力是基礎,是學生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也是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載體。知識與能力是學習的基本內容;知識與能力的獲得,是學生發展的基本條件。
其次,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賴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將對知識與能力的學習產生深刻影響。
再次,過程與方法是三維目標互相融合為一個整體的黏合劑,是實現三維目標的關鍵。通過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學生既可著眼于知識與技能是如何得到的過程,又可學會如何去獲得這種知識與能力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過程中,既可落實知識與能力,牢固掌握知識與能力,又可孕育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最后,三個目標維度之間是有機聯系的。情感目標都具有認知成分,人們也可以從認知目標中找到情感成分。知識與能力的獲得是在過程與方法中進行的,并通過這一過程獲得方法、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發展能力;反之,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和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總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機結合形成目標體系,它們應該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中整體實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