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地理《經線和經度》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上午 江蘇省蘇州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經線和經度
2.內容:
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半圓形的弧線,叫做經線,又稱子午線。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標注了度數,這就是經度。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分別屬于東經和西經。為了避免將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分割在兩個半球,國際上統一使用西經20°經線和東經160°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中國位于東半球。
活動
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線
1.找出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說出東半球的經度范圍和西半球的經度范圍。
2.看看0°經線和180°經線所構成的經線圖、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所構成的經線圖,分別穿過的陸地和海洋。說出為什么以西經20°經線和東經160°經線所構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兩個半球。
3.基本要求:
(1)結合地圖進行講解。
(2)要有適當的互動環節。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
(4)講解經線的特點;經度的判讀方法。
答辯題目
1.說出經度的判斷方法。
2.簡述板圖板畫的教學意義。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2015年5月12日15時05分在尼泊爾(北緯27.8度,東經86.1度)發生7.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同情。如果你們是救援小組,需要了解地震發生地區的具體情況,該如何做?(學生發言后,教師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我們觀察一下,地球儀上除了地軸、南北極點還有什么呢?這些就是我們學習的經線和緯線。
1.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經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經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半圓形的弧線叫作經線,又稱子午線。
【活動】
(1)分別請同學上講臺來用準備好的彩線標示出兩條經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經線。
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并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經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經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經線的定義:連結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
(2)經線的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條經線都是一個半圓③所有經線的長度都相等。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畫出任意一條經線,并觀察所畫的經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2.經度
轉承: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經線,為了區別這些經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經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展示圖片】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或影像。
【師生共同歸納】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查找格林尼治天文臺的位置,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度是從0°經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教師引導學生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
【學生討論,教師講解】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2)在自制地球儀上畫出東經90°、西經90°和西經180°這幾條經線。
【教師引導】觀察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討論)
【師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環節三:課后作業
課后自學緯線和緯度的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經線和經度
1.經線
定義、特點
2.經度
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
【答辯題目解析】
1.說出經度的判斷方法。
【參考答案】
(1)順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數值逐漸增大為東經,數值逐漸減小則為西經。
(2)兩條正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兩者經度性質相反,經度和是180°。已知一條經線的經度為x,那么與它正相對的另一條經線的經度y=180°-x(x、y所屬東西經度不同)。
2.簡述板圖板畫的教學意義。
【參考答案】
(1)簡單明了,重點突出。
(2)揭示事物之間的內部關系。
(3)利于反映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4)直觀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利于化難為易。
(6)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地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7)板圖可增加課堂的美感,樹立教師的威信。
初中地理《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上午 河南省新鄉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2.內容:
印度絕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明顯地分為旱、雨兩季(圖7.38)。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印度的旱季,盛行東北季風。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流干燥,降水稀少。6—9月為印度的雨季,盛行西南季風。西南季風從印度洋上帶來了豐富的水汽,降水豐沛(圖7.39)。
西南季風很不穩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風力強盛,有的年份勢力不足。因此,印度降水量是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圖7.40、圖7.41)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圖7.42),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頻發的水旱災害使印度的糧食產量很不穩定。
閱讀材料
兩次“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并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這些措施使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嚴重,糧食增產潛力減弱。
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藥,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活動
運用材料,分析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小麥喜溫涼氣候,比較耐旱。水稻屬于喜溫喜濕作物,生長期間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給。
1.對照圖7.42與圖7.43,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主要地形。
2.推測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氣溫差異。
3.對照圖7.42與圖7.43,說出印度水稻和小麥主要分布區的年降水量差異。
3.基本要求:
(1)要有學生犯錯以及糾錯環節。
(2)課堂評價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3)請在10分鐘之內完成試講內容。
(4)印度的氣候特點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答辯題目
1.簡述印度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
2.常用的導入方法有什么?在設計導入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和多媒體導入。回顧印度存在的人口問題,展示印度水旱災害的圖片,提問印度還存在什么問題,為什么印度水旱頻發呢?由此引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印度的季風氣候
(1)探究氣候特點
教師在PPT上出示“孟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提出相應問題:孟買屬于哪一種氣候類型,該氣候類型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進行巡視,適當點撥這種類型圖的技巧和方法)
教師總結:從圖中可以看出孟買的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這也是印度的主要氣候類型。該氣候類型的特點為全年高溫,降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教師出示“南亞每年1月、7月盛行風向”圖,學生結合教材先分組討論后進行回答。
(2)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創設情境:同學們,圖片中是印度女孩韋沙利的家,新年時她還是自己走路去學校,可六一兒童節過后,她爸爸每天劃船接送她。這是為什么呢?
合作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季風的成因,思考這種氣候給印度帶來了什么影響?
教師總結:在雨季,影響印度的西南季風非常不穩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風力強盛,有的年份勢力不足。所以,印度的降水量時間分配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而這也影響了印度農業生產的穩定。
2.印度的糧食生產
(1)主要糧食作物
教師介紹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展示素材:小麥喜溫涼氣候,比較耐旱。水稻屬于喜溫喜濕作物,生長期間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給。介紹水稻和小麥的相關習性。
(2)探究印度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展示印度的地形分布圖和降水量分布圖。
學生活動:閱讀圖片,4人一組討論、猜測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區,說說該作物分布與該地地形、氣候的關系并填入表格。
驗證猜想:呈現“印度主要農作物分布圖”,驗證學生猜想,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同的農作物對地形、降水、溫度的要求都不同,所以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結合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國東部季風區旱澇災害產生的原因。
環節四:小結作業
作業: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而該國由于氣候等原因,糧食生產不穩定,印度該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糧食生產呢?大家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1.季風氣候
(1)特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有明顯旱、雨兩季
(2)水旱災害頻繁
2.糧食生產
(1)糧食作物:水稻、小麥
(2)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印度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
【參考答案】
2.常用的導入方法有什么?在設計導入時需要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
常用的導入方法有設懸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生活實例導入法、視頻導入法等。在導入的時候,需要注意如下幾個要點:
(1)科學性。地理學科是一個很嚴謹的學科,所以我們在不管是在內容上的組織還是語言上的組織都要注意科學性。
(2)啟發性。地理導入是通過提供學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現象,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3)趣味性。能夠讓學生一聽就能夠把注意力長久的鎖定在課堂上。像一些方法比如設懸法、生活實例法、視頻法等在地理學科里面是很容易出彩的一些導入技巧。
初中地理《黃河及其治理》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上午 湖南省瀏陽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黃河及其治理
2.內容:
我國唐代詩人李白曾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現在看來,這“天上”當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許多支流,流入渤海。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從地圖上看,黃河干流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圖2.41)。
黃河主要流經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區,降水較少,蒸發量大,水量較小,年徑流量只有60多億立方米,約為長江的1/15,而且70%~80%集中在夏秋季。與長江相比,黃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時節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黃河是華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黃河為沿岸地區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兩千年前,寧夏平原的人們就揭開了引黃灌溉的歷史。現在黃河兩岸修建了許多引黃工程,提供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
黃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黃河的水能資源實行梯級開發,已陸續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電站,促進了流域的經濟發展。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上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圖2.42),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形象地反映了黃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之大。
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河床坡度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河水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成為“地上河”。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決堤改道,形成方圓25萬平方千米的泛濫區(圖2.43),每遇洪災,民不聊生。
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半個多世紀以來,黃河安全度過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災害。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
(2)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清楚黃河的憂患和治理措施。
(4)配合教學內容要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
1.請簡單介紹黃河出現的凌汛和地上河現象。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展示相關視頻的作用有哪些?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設疑導入法。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提問學生對黃河的認識,順勢提出:黃河除了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外,還有哪些消極影響呢?又應該如何減少這些影響呢?引發學生思考,順勢走進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黃河的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黃河水系圖”“中國政區圖”及“中國氣候類型圖”組織學生自主讀圖,概括黃河的特征。
【學生活動】讀圖得出: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東流注入渤海;呈“幾”字形;上、中游以河口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為界;黃河流域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氣候類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教師活動】補充:黃河的支流包括汾河、渭河、湟水等。展示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相關資料,介紹黃河的母親河的由來。
2.黃河的憂患
【教師活動】出示:凌汛、水土流失、地上河等詞,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概括黃河出現的憂患。
【學生活動】同桌合作得出:
上游:氣候干旱,部分河段初春時易形成凌汛。
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下游:流速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教師活動】總結概括上游的凌汛出現在寧夏、內蒙古等地區并介紹凌汛的危害。播放視頻片段《地上河的危害》。
3.黃河的治理措施
【教師活動】提問:你能否針對黃河的憂患給出具體可行的治理措施呢?
【學生活動】以地理小組的形式討論交流,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
【教師活動】總結黃河治理的措施,展示我國目前對黃河治理的相關新聞。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組織學生談談如何從個人角度去愛護黃河呢?從而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畫黃河流域圖。
【板書設計】
黃河及其治理
一、特征
發源地、分段、流經地區
二、憂患及治理
上游:凌汛——水利工程
中游: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下游:地上河——大堤、工程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介紹黃河出現的凌汛和地上河現象。
【參考答案】
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結冰或冰凌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象。黃河在我國寧夏、內蒙古河段和下游河段容易發生凌汛。黃河在該河段,都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地區,每年封凍、開河存在時間差,當低緯度地區未封凍河段的河水流向高緯度地區封凍河段時,受河中冰壩阻擋,易發生漫灘、甚至決口。
地上河:由于上游來水量小等原因,河床條件發生變化,呈現出寬、淺、散、亂的特點,河勢擺動頻繁,灘岸坍塌嚴重。河道泥沙大量淤積,部分河段淤泥高達2米多,河槽萎縮,河床過水斷面不斷縮小,致使同流量情況下水位大幅度抬升。我國黃河的下游容易形成地上河,由于攜帶了來自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黃河干流進入比降平緩的下游平原地區后,徑流動能不足以輸送攜帶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斷淤積抬高,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以上,成為地上河的代表。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展示相關視頻的作用有哪些?
【參考答案】
地理教學是兼具自然科學屬性和社會科學屬性的一門學科,其中涉及非常多的地理概念、原理、現象、成因等。在地理教學中展示相關視頻很有必要。我認為在教學中展示相關視頻的作用以下幾點:
(1)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教師呈現相關的視頻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直接調動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加深對于知識的印象;另外一方面,學生對于視頻的內容往往會充滿好奇心,對視頻中的內容有較強的獵奇心理,所以播放視頻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2)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地理教學中,部分地理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適當地展示相關視頻可以化抽象為具象,方面學生理解;同時,播放視頻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可以調節學生繃緊的神經,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所以,作為地理教師,應充分發揮視頻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合理利用教學視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