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1.[解析]情境與原理的結合,可以把師范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在教育的境界中,以“物”激“情”,以“情”發“辭”,以“辭”促“思”,以便更快地實現師范生精神培養和職業適應過程的專業指導。
2.[解析]人類增長率影響教育質量,人口增長率過高造成人口數量激增的后果是影響教育事業的質量。
3.[解析]兒童的心理發展順序是:先發展形象思維,后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先發展機械記憶,后發展意義記憶;先有高興,恐懼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會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4.[解析]個體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和性別角色社會化。
5.[解析]教師要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一是解決人的人生方面問題,二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灌輸和改造。
6.[解析]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獨特的創造性。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
7.[解析]初中學生的情緒活動表現很強烈,他們易于振奮、激動,表現出熱情。
9.[解析]性格評價的標準是該社會的道德標準。
10.[解析]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包括認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兩個內容。
11.[解析]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大綱規定了本學科的目的要求,內容的廣度、深度,教材編寫的順序,教學的進度和方法。
12.[解析]教學設計中最先要考慮的要素是教學目標。
13.[解析]隱性課程又稱“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影響。根據隱性課程的定義可知,校園文化屬于隱性課程。
14.[解析]講授法,亦稱“口述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15.[解析]談話法,亦稱“回答法”、“提問法”。師生通過相互提問,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推理獲取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增進記憶的一種方法。
16.[解析]演示法是通過展示實物、模型、圖片等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用現代化視聽等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17.[解析]經驗交流式的優點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易于被學生接受。
18.[解析]道德行為是人的道德認識的外在具體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它是對人的品德作評價的客觀依據。
19:[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0.[解析]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的反映與其現有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中小學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二、多項選擇題
21.[解析]學校與家庭聯系的主要方式有:①互相訪問;②通訊聯系;③召開家長會;④在學校中組織家長委員會;⑤舉辦家長學校。
22.[解析]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為遞進關系、轉換關系和互補關系。
23.[解析]教學策略可以分為:①先行組織者策略;②概念形成策略;③認知發展策略;④隨機管理策略;⑤自我管理策略;⑥行為練習策略(又稱“直接教學”)。
24.[解析]學習方法指導的過程包括:①了解學情;②制訂計劃;做好準備;③實施指導;④反饋控制。
25.[解析]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包括:忠于職守,熱愛本職;熱忱服務,文明生產;講究質量,注重信譽;鉆研業務,提高技能;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積極進取,勇于競爭)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互助互愛;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等。
三、判斷改錯題
26.(P176)×改正:校風是一個學校的社會氣氛。
27.(P240)√
28.(P289)√
29.(P322)×改正:技能學習就是將一連串動作經反復練習而形成熟練的、自動化的反應過程。
四、簡答題
30、(P176)一個學校社會氣氛,即校風,也是校內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勢力,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兩種。它是影響學校師生一個極其重要因素。積極的校風則使師生員工不斷增強自覺性,代代相傳,相沿成風,是外力難以破壞的。校風中的學風和教風是中心,培養和形成良好的校風,關鍵又在于領導的作風。
31.(P300-303)
(1)學校領導的管理方式;
(2)學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體的特點;
(4)教師的行為方式。
32.(P236-237)
(1)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2)課程設計與編制結構化。
(3)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和綜合化。
(4)課程內容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五、論述題
33.(P337-339)
(1)指導學生學會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一是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藍圖。有了學習計劃,會使自己學習的目的要求更加明確。二是堅持計劃的實施,有利于鍛煉自己學習的意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按計劃學習。,有利于合理使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2)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一是指導學生制定好閱讀計劃,明確閱讀目的、要求、范圍、時間、步驟、方法等。二是指導學生根據閱讀計劃要求學會找書,盡快進入“定向閱讀”。三是幫助學生控制閱讀中的心理狀態,保持必要的學習內推力,調節自己學習的情緒。四是提供一些閱讀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合理地運用。
(3)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學生通過觀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認識,獲得直接經驗。指導學生應用觀察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二是選擇觀察對象要注意典型性。三是觀察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摻雜個人的偏見,這樣觀察得來的資料才真實可靠。四是要掌握相應的觀察方法和技術。五是對觀察得來的資料要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本質化。
(4)指導學生學會記憶
一是明確識記的目的和任務,提高識記的自覺性,積極地進行有意識記。二是正確使用憶方法。三是掌握遺忘進程的規律,科學地進行復習。
(5)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一是抓住知識的精華和內在聯系,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抓知識的難點、重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克服知識理解表面化的傾向。二是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突破常規,力圖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三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積極展開聯想,進行綜合歸納,力求融會貫通,舉綱張目。
(6)指導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程序
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三種科學的學習步驟:一是先預習后聽課。二是先復習后作業,實現知識在理解基礎上的應用,達到有效地鞏固和轉化。三是先思考后發問,使思維進入最佳境界,有利于知識的深化。
(7)指導學生學會排除學習干擾
學習也是一種復雜而繁重、艱苦的勞動。學習者必定會遇到來自本身怕苦、畏難、急躁、
自卑等“內部困難”,以及環境中的不良干擾、引誘等“外部困難”。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激勵和自我克制,排除來自內、外部的學習干擾,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六、材料分析題
34.(P227-229種課程是隱性課程。隱性課程的結構呈層次性特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物質到心理,其影響力是從外向內遞增。與顯性課程相比,隱性課程有潛在性、非預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隱性課程具有正向和負向功能,因此在設計中要重視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正向功能,要抑制其負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極影響的方面。
隱性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應注意:
(1)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明確隱性課程的目標。
(3)發揮教師在實施隱性課程中的作用。
(4)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5)克服隱性課程中的消極因素。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