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材料分析題;寫作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答案:材料分析題;寫作題 |
二、材料分析題
1.【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考查。
【參考答案】(1)小剛的父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三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中關于家庭保護的規定。
商場的負責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中關于社會保護的規定。
小剛的班主任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關心、愛護學生”和第二十一條“學校、幼兒園、托管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的學校保護規定。
(2)材料中公安人員的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并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中關于司法保護的規定。
2.【考查要點】本題是對《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考查。
【參考答案】本案例中王老師對待兩名遲到學生的不同做法沒有達到教師應有的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公平與公正要求教師在育人的態度和行為上主持正義,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論學生的性別、相貌、能力、天賦、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觀條件,都要用同一標準對待學生。王老師根據成績的好壞區別對待學生,沒有認識到其實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只是還沒有被老師發現或被老師忽視。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應平等對待,服務于全體學生,不應厚此薄彼。
王老師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會使他在學生間的威信下降,也會給那些受到歧視的學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寫作題
【參考例文】
論道德養成途徑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將美德與知識等同,由知識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僅僅是知識,美德可以是“知識”以外的東西,是一種人們踐行道德的“見識”。這樣,美德就不可能僅僅通過德育的說教與學習獲得。在《普羅泰戈拉篇》中,蘇格拉底也曾提出過“美德不可教”的命題,這與他的“美德即知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嗎?我認為,道德不是單純由“教”得來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環境中養成的。
我認為道德養成的途徑有三條: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專門的道德知識的教授;基本知識的傳授。
這三條途徑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由于人的社會屬性,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化進程,受到社會各個方面(如家長、教師、同伴、媒體等)的影響,社會氛圍無疑在個體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及價值判斷中占重要地位。關懷理論注重人的情感的關注與培養,通過關懷與理解營造一個充滿溫情和人文精神的環境,經驗會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使個體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充滿溫情。
其次是基本知識的傳授。這里的基本知識是指除專門的道德知識以外的知識,并且是指,在學校中進行的有組織地學習知識,既包括學科知識,又包括活動課程知識。雖然各個學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標,但道德教育必然會不可避免地隱含其中——普通課程的學習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給學生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其對道德的情感體驗。如在語文的學習中,個體常常會沉醉于優美的文字,產生對祖國獨特文化的熱愛,這種熱愛極有可能在社會行為中轉化為維護社會公德的言行,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一般知識(非德育知識)的學習,可以開闊一個人的眼界,轉變其思維方式,使其自然而然處于一種高姿態,從而對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宏觀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暫時的利害和個人的得失,提高了個人的道德境界。活動課程不僅可以獲取知識,同時也把道德實踐包含在內,使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為道德知識的教授。道德知識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對社會行為規范的總結與體系化,是獨立的德育過程。這種專門知識自成體系,是有意的研究結果,對于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規范受教育者的行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條主義和口號化,使人產生厭煩甚至抵觸情緒。
道德是每個人應追求的品質,但道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課。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學校應提供良好的氛圍,不但要在知識傳授、課程設置以及學校氛圍營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給學生道德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