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3江蘇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復習題及歷年真題匯編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考點指南】
▲識記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與教育的基本關系。
知識點:
1.政治經濟制度如何制約教育目的。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3.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4.人力資本理論。
▲理解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
知識點:
1.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2.學校文化的特征。
▲運用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分析未來國家教育發展的趨勢。
知識點:
1.信息技術對教育有哪些影響。
2.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的不同。
第二章【同步訓練】——選擇
1、( A )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 政治 B 經濟
C 社會 D 教育
2、( C )決定教育的發展水平及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A 政治制度 B 政治經濟制度
C 生產力水平 D 人力、物力、財力
3、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A )教育的要求。
A 初等 B 初級中等
C 高級中等 D 高等
4、( B )可以改變勞動力的性質和形態,把簡單勞動力變成復雜勞動力,把體力勞動者變成腦力勞動者。
A 科學技術 B 教育
C 文化 D 生產力
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除資本的投入外,還有其他因素起作用,這就是( C )。
A 土地 B 勞動
C 人力資本 D 勞動力
6、( B )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所作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
A 凱恩斯 B 舒爾茨
C 恩格爾 D 托賓
7、學校文化中最具決定意義的思想觀念是( B )。
A 人生觀 B 價值
C 學習 D 感情
8、( D )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A 學校物質文化 B 學校精神文化
C 學校觀念文化 D 校園文化
9、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D )。
A 政治體制 B 經濟體制
C 社會制度 D 生產關系
10、( B )集學校、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一體,為學習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開放的學習環境。
A 在職教育 B 網絡教育
C 成人教育 D 跨年齡教育
11、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C )。
A 學風 B 組織和制度文化
C 精神或觀念文化 D 物質文化
12、通過計算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資總額,舒爾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 B )。
A 30% B 33%
C 35% D 38%
13、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于學校精神文化的( A )成分。
A 認知 B 情感
C 價值 D 理想
14、下列對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 D )。
A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B 教育與文化相互依存
C 教育與文化相互制約
D 教育與文化之間是一種封閉的循環關系
15、( C )改變人們關于知識、學習和教育的觀念,為什么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平臺。
A 科學技術 B 電腦
C 信息技術 D 多媒體技術
16、一個國家設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由( A )決定的。
A 政治經濟制度 B 法律制度
C 科學技術水平 D 生產力水平
17、下列對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 C )。
A 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B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受生產關系的調節
C 教育與生產力發展同步
D 教育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
18、科學技術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或潛在的生產力,要把它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必須依靠( B )。
A 勞動 B 教育
C 資本投入 D 管理
19、影響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結構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 B )。
A 人口性別結構 B 人口年齡結構
C 人口階級構成 D 人口地域分布
20、教育的最基本的職能是( A )。
A 培養人才 B 傳授知識
C 傳授技能 D 傳播文化
21、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的是( B )。
A 生產力 B 政治經濟制度
C 文化 D 科學技術
22、對受教育權具有決定作用的是( C )。
A 生產力 B 文化
C 政治經濟制度 D 科學技術
23、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 )。
A 生產力 B 文化
C 科學技術 D 政治經濟制度
24、( C )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A 政治經濟制度 B 科學技術
C 生產力 D 文化發展
25、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最終取決于( C )。
A 文化傳統 B 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產力的水平 D 教育的規模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