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提高學習的自覺性;(2)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3)科學使用各種標記方法(正確利用機械識記、必須重視無意識記、合理安排識記材料);(4)合理組織復習。
2.[參考答案]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
(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②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③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參考答案]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識。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識不可分,注意所指向的內容,一般處于意識活動的中心。
4.[參考答案]
遺忘的原因一般有兩種解釋:消退和干擾。消退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結果。干擾理論認為,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時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擾。一旦干擾被解除,記憶就可以恢復。干擾又可分前攝干擾與倒攝干擾兩種。前攝干擾指已學過的舊信息對學習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攝干擾指學習新信息對已有舊信息回憶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長時記憶里,信息的遺忘盡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間的相互干擾造成的。一般來說,先后學習的兩種材料越相近,干擾作用越大。對于不同內容的學習如何進行合理安排,以減少彼此干擾,在鞏固學習效果方面是值得考慮的。
5.[參考答案]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核心是將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其要點是:
(1)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問題:如何縮小兩者差距?(2)找出縮小差距的辦法及操作。
(3)如果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不夠成熟,則提出第二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4)提出創造條件的辦法及操作。
(5)如果(4)中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也不成熟,則提出第三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環前進,直至問題解決。6.[參考答案]
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在對學生進行操作技能的培訓時,一般有以下基本要求: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關鍵因素。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為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使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盡快培養出新形勢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創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創新神秘論;
(2)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3)努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4)全方位地訓練學生的擴散思維。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僅僅做到以上幾點也很難奏效。但只要我們全體教師立足創新教育,更新觀念,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改進教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走出一條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新路來。
2.[參考答案]
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自我監控的策略,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學習活動前做好計劃,對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去學習以及學習時間安排等,進行計劃。對學習活動做好各種具體準備,調節好精力與情緒。
第二,掌握好學習活動中的自我監控。要清楚學習目標、對象與學習任務。選擇并采取合適的學習方法,聽講時弄清老師的講課思路。采取理解記憶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控制自己去執行學習計劃,排除干擾,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第三,學習活動后的自我監控。學習活動之后要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根據反饋結果對自己學習應采取補救性的措施。學習活動后要總結自己或借鑒書本上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斷提煉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