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英國洛克作為紳士的典型代表撰寫的《教育漫話》一書中,從理論上為英國的“紳士教育”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2.D[解析]1922年11月,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大總統令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中規定的學制系統稱之為壬戌學制。為區別于壬子癸丑學制,又稱新學制。
3.B[解析]人類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生產,它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教育這個上層建筑領域。
4.B[解析]孟母三遷主要體現了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作用,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孟子后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
5.D[解析]《學記》是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A錯誤。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B錯誤。1903年的出版的《實驗教育學》的作者是德國的拉伊,C錯誤。杜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義與教育》。’杜成從實用主義出發,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楱即社會”和“從做中學”。D正確。
6.C[解析]實質教育又稱“實質訓練”,是歐洲l8~19世紀,對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學說。它認為普通教育應以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為主要任務,而學習知識本身就包含著能力的培養,能力無須加以特別訓練,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
7.B[解析]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他認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讓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的人格。教學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徑,不能把教學的教養作用(知識涵養)與教學的陶冶品性的作用分割開來,應該把知識涵養與人的人格成長統一于教學過程中。
8.D[解析]德育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協調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相統一的過程。
9.D[解析]檢查知識指教師通過作業、提問、測驗、調查等方式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檢查學習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發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10.C[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11.D[解析]特朗普制最早出現于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提出。具體內容包括:將大班、小班、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了起來;把兩個以上的平行班組合在一起,實行大班上課,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由優秀的教師授課;小班研究,在教師或優秀學生的領導下,探討大班授課內容;個別教學,由學生個人獨立作業,作業包括指定的與自選的兩部分。
12.A[解析]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源于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后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等人對該模式進行了重新改造。傳入我國后,我國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適當的調整與修改,融入了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方法,成為我國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以來普遍采用的、廣為人知的一種教學模式。
13.A[解析]說服教育法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說理傳道,使學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認識的方法。這是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
14.A[解析]進行班主任工作必先注意培養班集體,因為班集體一旦形成,它便能成為教育的主體,具有巨大的教育能力。它能向其成員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過集體的活動、紀律與輿論來培養成員的品德,它能緊密地配合班主任開展工作,成為班主任依靠的力量。
15.D[解析]活動課程是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教學,課外活動則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二者不可等同。
二、填空題
1.心理
2.家庭教育 社區教育
3.道德概念 道德知識
4.認知 情感
5.分組教學
6.孔子蘇格拉底
7.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
B.教育能力
9.能動 主導
10.民主化
11.范例教學
12.自我評價能力
13.生活準則
14.敬業
15.性善論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