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答案 |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教育的根本任務是( )。
A.傳遞文化知識
B.發展生產力
C.發展教育制度
D.培養人
2.( )是學校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
A.學習
B.同伴交往
C.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活動
D.課外活動
3.決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上層建筑
D.科學技術
4.初等教育的普遍實施出現在( )。
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現
5.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 )。
A.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B.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C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D.教育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6.學風、校風、校規、校紀等屬于校園文化中( )。
A.物質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師文化
D.學生文化
7.現代社會出現了古代社會所沒有的工程、機電、航空之類的專業,這說明制約學校 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 )。
A.社會意識形態
B.社會政治制度
C.本國文化歷史傳統
D.生產力發展水平
二、多項選擇題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政策的制約主要體現在( )。
A.教育是否實行雙軌制
B.是否允許個人辦學
C.是否確立重點中學
D.什么樣的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E.師生如何交往
2.學校精神文化的四種基本成分是( )。
A.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價值成分
D.理想成分
E.制度成分
3.校園文化可細分為( )。
A.學校物質文化
B.學校組織文化
C.學校精神文化
D.教職工文化
E.非物質文化
三、填空題
1.舒爾茨提出的__________理論,說明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因素。
2.校園文化可以分為校園的物質文化、組織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四、簡答題
1.簡述學校文化的特性。
2.簡述學生文化的成因與特征。
3.簡述生產力對教育有哪些制約作用?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
2.c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活動是學校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
3.B決定教育目的的是政治經濟制度。
4.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為初等教育的普遍實施奠定了基礎。
5.A人力資本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是人所 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體現 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說明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6.B在校園文化中,學風、校風、校規、校紀等屬于制度文化。
7.D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制約著學校教育制度 的建立。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師生如何交往與題干的問題無關。
2.ABCD制度成分是組織文化的內容。
3.ABC按不同層次和標準可將校園文化分為ABC項中的三種類型。
三、填空題
1.人力資本
2.課程活動文化精神文化
四、簡答題
1.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2.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特征:
(1)過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樣性;
(4)互補性。
3.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