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2 頁:多選題 |
第 3 頁:判斷、填空、名詞 |
第 4 頁:簡答、論述、案例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相對標準是以其他學生的成績為依據,構成一個常模參照系。
2.C【解析】布魯巴奇提出了教師反思的四種方法。
3.C【解析】食物是無條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應為無條件反應。
4.c【解析】苛勒通過黑猩猩解決問題的實驗提出了該學說。
5.A【解析】形式訓練說是最早對遷移進行研究的遷移理論。
6.C【解析】符號學習不僅包括語言符號學習,也包括非語言符號的學習。
7.D【解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8.B【解析】幾乎所有習得經驗都可以以各種方式發生遷移。在此四項中氣質不是習得經驗,所以不能發生遷移。
9.C【解析】心智活動的執行是借助于內部言語在頭腦內部默默地進行的。
10.B【解析】安德森將心智技能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二階段是聯結階段。
11.C【解析】不斷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其進一步地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
12.C【解析】ABD三項屬計劃策略的內容。
13.A【解析】用途擴散就是讓學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為擴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它的用途。
14.C【解析】以類似事物為原型,經過類比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叫原型啟發。
15.B【解析】通常人們認為美國人民主熱情,英國人有紳士風度,法國人愛好浪漫等,這種現象稱為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中的社會刻板印象。
16.C【解析】系統脫敏法,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可以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17.C【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細節的糾纏。
二、多項選擇題
1.BCD【解析】AE兩項是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外部條件。
2.ABE【解析】CD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3.ABCDE【解析】此五項均為高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特點。
4.ACE【解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集中通過他們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學生觀體現出來。
5.ABDE【解析】教學設施屬物質環境的內容。
6.ACE【解析】BD是根據記憶內容的不同劃分的。
7.BCE【解析】這些都是弗洛伊德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8.ACE【解析】對B和D兩種類型的學生必須既提出正面材料,又出示反面材料,以增強學生對錯誤觀點的免疫力。
9.BCDE【解析】群體士氣的高低與群體人數無關。
10.ABCDE【解析】這些都是群體的功能。
三、判斷題
1.× 【解析】常思考這樣問題的教師還處在關注生存階段。
2.× 【解析】這是種規則學習,是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3.× 【解析】當新情境與定勢一致時,定勢對解決問題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4.×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5.√【解析】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動態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學習的誘因。
6.× 【解析】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是上位學習。
7.√ 【解析】反復閱讀可及時發現學習中的薄弱點,從而在重復學習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點的學習。
8.× 【解析】單獨孤立地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應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9.×【解析】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來的。
10.×【解析】懲罰不等于體罰,必須嚴格避免體罰。
四、填空題
1.行動研究法;2.外傾型,內傾型;3.動作技能;4.個體自身行為,歸因方式; 5.結構化,網絡化;6.直接發生途徑,間接轉化途徑; 7.前提條件;8.誘導性,灌輸性,說教性; 9.普萊西;10.細目表,兩維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