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A【解析】人所處的環境復雜多樣。在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與此同時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背景,這就是知覺的選擇性。分化對象和背景的選擇性是知覺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襯托著、彌漫著、擴展著,對象往往輪廓分明、結構完整。
3.A【解析】一般認為,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當中的遺忘,主要是由于記憶痕跡的逐步消退;長時記憶當中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先后材料的干擾,是由于神經過程的負誘導規律而產生的抑制的結果。
4.B.【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從眾多的事物中選擇出要反映的對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在選擇對象的同時,對別的事物的影響加以抑制而不予理會,以保證對所選對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5.B【解析】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個性又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文化、教育教養內容和方式的塑造。特別是兒童在小學階段,第一次脫離父母進入集體生活,這時是形成個性非常關鍵的時期。
6.D【解析】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7.A【解析】賈德是經驗類化理論的代表。
8.A【解析】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
9.B【解析】成就動機可區分為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動機相對比較低。
10.D【解析】品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組成,其中最具有動力色彩的是道德情感。
11.B【解析】對學習過程中制定自我學習計劃、實施自我監督以及自我調控的策略一般稱為元認知策略。
12.D【解析】運氣在歸因模式中屬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13.C【解析】閱讀技能是一種心智技能。
14.D【解析】教學目標是指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15.C【解析】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是復習知識的最好方法。
16.D【解析】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
17.B【解析】課堂中某些占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稱為課堂氣氛。
18.D【解析】編制課程表時,盡量將文科與理科和形象性的學科與抽象性的學科交錯安排。
19.C【解析】認知一結構學習論在教學中主張發現法。
20.B【解析】在群體的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稱為從眾。
二、填空題
21.直觀性22.嘗試一錯誤說,操作性條件反射說23.自我實現24.斯金納 25.替代性強化
三、簡答題
26.【答案要點】(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價值辨析;
(5)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27.【答案要點】小學生學習的基本特征有:
(1)直觀操作性:通過實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語言直接感知和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而獲得知識經驗。
(2)指導模范性: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模仿教師的教授活動及其他同學的活動而獲得知識經驗。
(3)基礎再現性:學習是以獲得和再現基礎知識,形成規范的行為,內化基本生活態度為目的,而不是為掌握前沿領域知識或發明創造。
28.【答案要點】(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系:
①知識、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礎,并推動能力的發展;
②能力制約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影響知識、技能的學習進度。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①知識是認知經驗的概括,技能是活動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識、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只有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29.【答案要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其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交流能力。
合作學習在設計與實施上必須具備五個特征;(1)分工合作。是指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是指將工作中應在不同時間完成的各種項目分配給各個人,以便發揮分工合作的效能。(3)各自盡力。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是取代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轉而同心協力追求學業成就.因為合作學習的成就評價是以團體為單位的。(4)社會互動。合作學習的成效取決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作用,即大家在態度上相互尊重,在認知上集思廣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5)團體歷程。是指由團體活動來達成預定目標的歷程。這些團體活動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監督、如何處理困難、如何維持團體中成員間的關系等。
30.【答案要點】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途徑有: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訓練。
(3)進行專門的教學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四、論述題
31.【答案要點】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行為朝向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1)動機強化理論的提出者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斯金納,他認為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固聯系,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有受到強化的行為重復率要高。但是該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2)個體動機的行為,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一部分是通過培養獲得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可以有以下途徑:
①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教師把學生帶到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知道所要學的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學習樂趣。
②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要做到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及時、具體,并給予適當的短評以鼓舞學生的信心。
③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肯定的評價具有積極的強化作用,能使學生再接再厲,批評也能使學生認識錯誤,避免再次犯錯。
④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通過學生結果的歸因會對以后的學習行為產生影響。只有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標、不同的個體,綜合運用各種方式,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