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六、論述題
1.答案解析:(1)實現角色轉換。每個兒童在行為、興趣、愛好、才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要針對兒童的具體情況,扮演相應的角色,以促進兒童富有個性的發展。如面對喜歡自主創造的兒童,教師要給予支持和促進。
(2)深入研究兒童。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兒童的個性特點,深入研究兒童的優點和缺點,才能區別對待兒童,向兒童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如教師要親密接觸每個兒童、全面分析每個兒童。
(3)構建獨特環境。教師應創設環境,優化環境結構,為每個兒童提供最適宜的環境,促進每個兒童健康地成長。如創設發展每個兒童的興趣和能力的環境,教師可以布置多種活動區,是不同興趣的兒童能從中選擇。
(4)開展小型活動。小班化教育、小組教育、個別教育都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促進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教師以兒童的文化為指標,把擁有相同或不同文化的兒童分為一組,培養兒童的寬容心和理解力。
(5)考慮兒童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重視兒童個體學習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根據兒童個體學習的特點開展相適應的教育活動。如對于“語言學習者”,教師要為其提供聽詞語、說詞語、看詞語的機會。
(6)利用兒童的強項。每個兒童都與眾不同,都有長處優勢和不足劣勢,所以教師在因材施教時,要依靠兒童身上的優點,發展提升強項,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和表現力;彌補改進弱項,使兒童的強項能成為弱項的基石和推動力。
(7)實行多元評價。教師要以促進兒童發展為宗旨,從多元的視角,利用各種資源對兒童的發展水平作出評價。如進行多維度橫向評價和多視角縱向評價。
2.答案解析:陳鶴琴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有:
(1)學前教育對于兒童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還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2)學前教育要考慮兒童的特點,要適應兒童好游戲、好模仿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了解兒童的個性,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
(3)要對兒童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兒童成為“體魄強壯、品德良好和智力發達”的祖國幼苗。
(4)幼兒教育要注意多樣性。兒童是在游戲、作業、勞動生活、自然社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得到成長和發展的。
(5)要對幼兒加以指導。兒童是教育的主體,教育不能主觀地指揮一切,包辦代替。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要和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機結合,倡議讓兒童自由集合,自由合作。
(6)幼兒園要和家庭緊密配合。陳先生認為兒童教育是幼兒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綱要》的精神與陳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課程目標方面都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綱要》所指出的“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正是以上內容的反映。《綱要》還指出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制度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教育應為每一個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二、 課程組織形式要求整合性。陳鶴琴打破了按學科編制幼兒園課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了他的“五指活動”課程。《綱要》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五大領域。這與陳鶴琴“五指活動”是一致的。
三、課程的實施都要求以幼兒為主體。陳鶴琴強調教學做合一,體現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在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取,《綱要》中無不體現幼兒在教育活動中主體地位的思想,如“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四、都強調實行過程性評價。如多標準、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應該重點關注幼兒的行為反應,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
七、案例分析題
答案解析:教師與幼兒進行溝通需注意的問題有四個方面。
(1)注意傾聽。教師要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示關注、接受和鼓勵幼兒的談話,在傾聽時,教師要有耐心,還要細心揣摩和理解幼兒語言中潛在的意義。
(2)注意身體姿勢。一名具有良好溝通技巧的教師在與孩子談話時,會注意自己的聲音、姿態以及運用和強調的詞語。
(3)語言的表達要簡明,易于理解。
(4)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教師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使幼兒了解教師的想法,如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個孩子老是打擾別人,影響小朋友們聽故事。教師可以說: “當聽我講故事時打擾別人,別的小朋友都難聽到故事,你自己也聽不到,這讓我覺得很失望。”教師用這樣的語言表達出來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使幼兒比較容易接受,其效果要比單純的壓制和責備好得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