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解析 |
三、判斷題
26.×【解析】(1)學校制度不是隨便制定的,它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民族文化和教育傳統等因素的制約。
(2)學校制度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確和完善,直接關系到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進行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也會對政治經濟制度的鞏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27.X【解析】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這說明人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個別差異性在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層次上存在著。階段性是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
28.√【解析】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9.X【解析】杜威是活動中心課程論的代表人物。活動課程又叫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強調教學要順應學生的心理因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與社會聯系,以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組織課程教材。
30.×【解析】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
31.×【解析】此題考查教育與教學的關系,以及對教學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從教育自身來看,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但學校若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要通過教學,還要通過其他教育形式,如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勞動等途徑才能實現。教學只有與生活實踐加強聯系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32。×【解析】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是啟發式教學;在注入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則是注入式教學。
33.X【解析】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但是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必須依靠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34.×【解析】(1)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社會的發展要求和個體發展需求的辯證統一。
(2)個體本位論認為個人價值高于社會,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之需來確定,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確立就必須符合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確立還要依據個體身心發展的需要。
35.√【解析】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并接受其檢驗的。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影響中形成的。學生接受影響的過程是在能動地吸取環境和教育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