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學者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
2.C【解析】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漸進,即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D【解析】格塞爾一生主要研究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所謂“成熟勢力說”,他認為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機制。
4.C【解析】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要求,在認真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為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而編制的主要材料,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5.D【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真正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絕對影響作用的力量是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在環境決定論的兒童發展觀中,洛克的“教育萬能論”和華生的“環境決定論”有著很大的影響。
6.C【解析】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集體,每個學生在所屬的班集體中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的角色與活動。因此,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7.C【解析】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都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考慮、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內容。
8.D【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現在對教育原則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即教育有法,但教無定法。
9.A【解析】這是人文主義課程觀的觀點,人文主義理論認為課程內容的安排要尊重兒童,要以人為本。
10.C【解析】題干所述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權利。
11.B【解析】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存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題干中的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聯系、復習已有知識,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2.A【解析】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
13.A【解析】說服教育法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說理傳道,使學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認識的方法。這是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
14.D【解析】品德評價法的方式有獎勵、懲罰和操行評定等。
15.C【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16.D【解析】“平行教育影響”是前蘇聯杰出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個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對集體和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教育影響是同時的、平行的。
17.D【解析】本題考查了行動研究方法,即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協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方法。
18.D【解析】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具備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
19.B【解析】活動課程是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教學;課外活動則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
20.A【解析】課外活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靈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這幾個特點,有助于駕馭課外活動的規律,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重要功能。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解析】我國學校教育分為四個層次,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教育。
22.ABC【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的主要表現:(1)教育普及化的開始。(2)“教育機會均等”口號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23.ABC【解析】教師的作用: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
24.ACD【解析】美國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
25.ADE【解析】教育活動中三結合中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