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寫作題 |
第 6 頁:答案及解析 |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
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2004年《中國教師》雜志對兒童的生存狀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833名學生中,有4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童年不快樂,主要表現是受考試折磨、沒有自由、壓抑、緊張、忙碌。學生的年齡越大越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快樂。
問題:
(1)就上面調查的數據,分析學校教育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如果存在,是什么原因導致的?(6分)
(2)你認為,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糾正這些問題應采取哪些措施?(8分)
31.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任校長的學校,發生了一件事。一年級新生格里沙,由于母親工作忙,開學第一天來上課時,耳朵沒有洗干凈。在第一節課上,女老師發現格里沙的耳朵很臟,就叫他站起來給大家看,把他作為典型,教育其他學生要愛清潔講衛生。老師的這種粗心大意的做法,給格里沙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這以后,每當上這位女老師的課時,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著他的耳朵,感到抬不起頭來。這種反常的心理障礙使他無法集中精力聽課,所以對女老師所教的算術和閱讀課,格里沙都學得很差,女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措施所產生的后果卻絲毫沒有察覺。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學習不好的原因歸罪于他上課精力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進行指責。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負擔。
結果,格里沙的數學和閱讀只得了2分。格里沙終于忍受不住了,他流著淚向母親傾訴了自己的全部痛苦。母親向學校要求調換班級。學校領導在了解了事實真相后,同意將格里沙調到其他班級。后來,就是這個被女老師認為學習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級時,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
問題:
(1)談談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6分)
(2)結合案例,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分析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怎樣對待學生。(8分)
32.王××,女,某鄉鎮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在班內居上游,只是數學成績不穩定。五年級時在數學教師劉老師的幫助下,她對學習數學仍然充滿信心,決心讓自己的各科成績都達到優秀。進入六年級后,劉老師請了病假,由剛從學校畢業的張老師擔任他們的數學課老師。王××感到很不適應,第一次期中考試時,她只考了52分。在發數攀試卷時,張老師讀著名字和分數,讓學生按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一個一個到講臺上去領。
當王××走到講臺上時,張老師拎著她的試卷大聲說:“也長這么大了,才考這幾分,知不知道丟人?我看你呀,還不如回家種地去!”王××從此再也不愿意上張老師的課,數學成績也沒再及格過,其他各科成績也都受到影響。小學畢業后,只好以高價生的身份到縣二中就讀。
背景:①這所鄉鎮小學以考試成績評估教師業績,分數代表著教師的一切。
②張老師剛從學校畢業,對教育規律一知半解,并缺乏與實踐結合的經驗,也急于得到學校承認。
請分析上述案例,對事件本身進行理性分析,同時要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