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辨析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答案解析:布魯納提出的在“學科結構”基礎上的“發現學習”,實質在于通過學習者的學習掌握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并獲得良好的遷移能力。屬于學科中心論的觀點。在關于教育與個人、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形成了人本主義與社會再造主義兩種課程觀。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本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等人主張,課程應有益于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實現和發展,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理想的個人,可能的重要功能是使人真正具有人性,真正成為自我本身。功能主義代表人物迪爾凱姆作為社會再造主義課程論的當代代表,認為教育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學校課程應成為維護社會平衡、維護現有社會結構的手段。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作為形式教育論的倡導者,被稱為“形式教育之父”,強調學科和智力訓練之間的必然聯系,但過分注重古典學科,忽視了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有可能使學校脫離社會生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2.【答案】D。答案解析:人作為自然界發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區別于其他任何動物。任何一個人,僅僅依靠其機體的自然成長所獲得的能力,都是不能夠作為正常社會的一個普通成員存在的。人類歷史上陸續發現的狼孩、熊孩、羊孩等,雖然回到人類社會時已經長大,但由于他們自幼脫離人類社會,缺乏社會化經驗與刺激,因而無論如何都難以在人類社會中正常生活。他們雖在身體結構上屬于人類,但由于缺乏社會化,沒有獲得人的語言和意識,因而他們也不具備人的心態,在實質意義上完全是獸類的成員。因此本題正確選項為D。
3.【答案】D。答案解析:教育結構通常指由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以及不同性質的專業之間的比例構成。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結構的變化。
4.【答案】B。答案解析:班級的規章制度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定的有關班集體與學生管理的制度,如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范、體育鍛煉標準等;(2)由學校根據教育目標、上級有關指示制定的學校常規制度,如考勤制度、獎懲制度、課堂常規、作業要求等;(3)由班集體根據學校要求和班級實際情況討論制定的班級規范,如班規、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5.【答案】B。答案解析: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基本特征。流暢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獨創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匠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所以,本題選B。
6.【答案】A。答案解析:該理論認為遷移產生的是個體對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取決于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系,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個體越能發現事物間的關系,則越能加以概括、推廣,遷移也就越普遍。由此可知,關系轉換理論強調個體對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在學習遷移中的作用。
7.【答案】B。答案解析: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是個體生理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
8.【答案】D。答案解析:在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中,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1)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包括:思想品德狀況、集體觀念、勞動態度、思維特點、智力水平;體質健康狀況、個人衛生習慣;課外與校外活動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等。(2)了解和研究學生的群體關系。包括:班級風氣、輿論傾向、不同層次學生的結構、同學之間的關系、學生干部情況等。(3)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包括:了解學生的家庭類型、家庭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條件、家長的職業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學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長對學生的態度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9.【答案】C。答案解析:注意的品質包括:(1)注意的范圍,即注意的廣度,即一瞬間意識能把握的事物的數量;(2)注意的穩定性,即注意能否較長時間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3)注意的轉移,即注意能否根據需要較快地從一事物轉移到另一事物上,其與原先注意的強度有關;(4)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時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事物上。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10.【答案】B。答案解析: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評價作用。
11.【答案】D。答案解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稱為教材。教科書又稱為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隨著科技的發展,除教科書外,還有各類指導書和補充讀物;工具書、掛圖、圖標和其他教學輔助用具,教學程序軟件包;幻燈片、電影片、音像磁盤等。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12.【答案】D。答案解析: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將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是羅森塔爾。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即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13.【答案】C。答案解析: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歷來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因此,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社會、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還具有繼承性。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14.【答案】B。答案解析: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元認知策略在學生學習中主要有起止作用、變通作用和增效作用,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視策略和調節策略。組織策略是認知策略的一種,所以本題選B。
15.【答案】B。答案解析:潛伏學習又稱隱匿學習,是一種無明顯的強化、其結果在一定時間后通過作業才顯示出來的學習過程。即使不給予強化或獎勵,潛伏學習也能夠發生。它是美國心理學家E.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