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4 頁:寫作題 |
二、材料分析題
1.突然,從窗外傳來一陣急促的“的嘟”——“的嘟”——聲,這聲音猶如一塊巨石落入平靜的水面,教室里頓時喧鬧起來。緊接著,像有誰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齊”,所有的學生都向左邊看去。這是怎么回事,還沒等老師喊出話來,坐在靠窗邊的同學已經站起來,叭在窗臺上向外張望,其他的同學更是著急,他們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長,平時上課就坐不住的索性沖出座位,涌到窗前。他們你扒我,我推他,爭先恐后地向外張望——原來是兩輛紅色的消防車由南向北從窗前駛過……教室里恢復平靜后,請看以上2位教師的做法:
A老師靈機一動,便放棄了原來的教學內容,而讓同學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寫下來。結果,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說得頭頭是道,寫得也很精彩,樂得老師滿臉堆笑。
B老師面對以上情境板起面孔,維持紀律,讓學生回到座位上.繼續原來的教學。而學生卻余興未止,沉浸在剛才的氛圍中……B老師不愿意放棄原來的教學內容,否則他認為自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問題:A、B兩位老師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贊同哪位老師的做法?
【答案要點】我個人認為,我更同意A教師的做法。其中A教師的教學思路正是現代教學觀下所倡導的新課程、新課改的相關理念的實踐,而B教師則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代表。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之一就是“變課程的預定性和封閉性為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A老師突破預定計劃而“創造性地教學”,凸現了課程的多元創新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興趣、情感,培養和愛護學生的求知欲,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捕捉了這一偶發事件,把它轉變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了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而B老師的教學是一種“插秧式”的教學,這種教學其實就是試圖維護嚴格的甚至苛刻的課堂秩序,即極端的課堂紀律,通過這種方式來確立所謂的老師權威。B老師“以知識、學科為本位”,把學生當做“學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長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圖完成教學內容和任務,剝奪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利,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需求、情感,不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活動。
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怎樣評價學生的優、良、中、差呢?為此,我制訂了這樣的標準:
一是在大綱規定的基礎科60分以上,并能發現自己的特長且有所發展的,視為及格;二是基礎科及格或良好,特長科明顯超過同年級學生的,視為良好;三是基礎科良好,特長科大大超過同年級學生或有所發明創造的,視為優秀;四是僅基礎科及格或僅特長科有所發展的,均視為不及格;五是僅基礎科良好,或特長科單方獨進的,視為畸形發展,作降格評價。這一評價標準的實施,使絕大部分差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優勢與途徑,也使文化課考試分數好的學生不再自我感覺良好,從而找到了良性互補、和諧發展的新路子。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高漲,各科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總分由原來年級的倒數第二,上升到年級的第二名。
問題:請你針對案例中制訂的評價標準,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點】這位老師的做法比較合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且具有個人特長的有用人才,其實質就是通過合格加特長的標準和策略培養人才。因此,我們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在學生的身心特性確立發展方向時,特長的發展最好與相關方面的發展和諧并進。但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又有所區別。和諧發展是學生對全面發展的具體選擇。作為學生整體來說,應把全人類的知識、技能和優良品質都繼承下來;但作為學生個體來說,只能以特長為龍頭帶動相關方面和諧發展,成為基礎相對寬厚而特色鮮明的人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