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寫作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二、材料分析題(每題14分,共3題,共42分)
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成都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任何公辦、民辦和各類進行辦學體制改革的小學、初中不得以考試的方式擇優選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學階段各類學科競賽(如小學數學奧賽等)成績作為錄取新生的依據。”
問題:
你對成都市教育局的規定有什么看法?請從全面發展教育角度對奧賽進行評價。(14分)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小王在大學學習期間品學兼優,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畢業后,任教于某市一重點中學。
剛上班時,他總覺得自己的專業基礎比較扎實,教學方法先進,吃老本足夠了,備不備課都無所謂。前兩學年還勉強適應教學要求,可是后來發現給學生傳授知識時越來越吃力了,教學效果越來越差,于是整天苦悶彷徨,垂頭喪氣。
問題:
試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對小王的想法和做法進行分析。(14分)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朱光潛的通達人生
鄭涌在北京大學我所認識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觸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個。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師,都說朱先生很勤奮,甚至是最勤奮的一個。對此,朱老師解釋說,這種勤奮,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明白而想盡快地弄明白,盡管如此,有些事情卻始終未能弄明白。例如,關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邊生活,邊了解。
朱先生批評那種坐而論道,“不抓住每一頃刻實現中的人生,而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與未來的究竟”,做“無窮追溯”的傾向。“這道理哲學家們本應知道,而愛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學家們。”這是“不通達”。他認為,應該恰恰相反,求諸于抓得住的現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他有理想,但很現實;他重悲劇,但不悲觀。“孔子看水,發過一個最深永的感嘆,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本來就是流動的,單就‘逝’的一方面來看,不免令人想到毀滅與空虛;但是這并不是有去無來,而是去的若不去,來的就不能來;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無言之美》中,就已經提出了他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認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他還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便呆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到創造成功的快慰?人生中碰到麻煩和痛苦,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愛。不過,對于人生,總體上朱先生是很達觀的,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開。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會有一些特別的麻煩。他回顧說,年輕的時候,自以為不問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糾紛,是非糾紛卻非敲你的門不可。而事實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說真話、做實事,特別是做成功了點什么,有了一點名氣,你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就容易成為靶子。
在那大張旗鼓的全國性的美學大辯論中,盡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輕易接納他認為并不正確的批評。他保持著他那挑明問題,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的讀書人準則。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不辜負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豐富,不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
不僅如此,他還把這一點發展到了極致:盡其可能去發現批評他的人的優點。盡管許多人都在聲嘶力竭地對朱先生口誅筆伐,但朱先生認為:由此可見他們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評的人,氣量可以大一點兒,不必有太多的抵觸。
后來,我自己的歲數也在慢慢增大,經歷也多了起來,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劇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體會告訴先生;然而,這時他早已離開了我們。
問題:
(1)請簡要概括朱光潛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5分)
(2)朱光潛認為: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對這句話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這句話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啟示?(9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