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四、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婁老師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答:婁老師通過讓學生演講來進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行修養指導法。
對于第一個要有印跡書的同學和最后拿到有印跡書的同學,婁老師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使用了榜樣示范法和品德評價法。學生演講的內容是一種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說理教育法。
2.婁老師的德育藝術體現了什么德育原則?
答:婁老師讓同學們說自己應該得到有印跡書的理由,大家評選出演講的前三名,他們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跡的書,體現了知行統一的原則。開始同學們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婁老師沒有把同學們批評一頓,而是調動同學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3.結合案例闡述德育過程中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
答:(1)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婁老師從同學們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的情況出發,讓同學們通過演講談應該得到書的理由,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精采的演講和一陣又一陣的掌聲使同學們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學們通過理智權衡,表現出正確動機戰勝錯誤動機,產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跡的書,出現了道德行為。
(2)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在開學的第一天,通過發書這一活動,婁老師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積極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學生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質:首先,它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其次,它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和交往,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再次,它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學生品德形成規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3)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
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當前德育要求產生的品德發展新需要與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學生開始對誰應該得到有印跡的書認識不一,在婁老師的啟發教育下,學生的新的道德認識戰勝原有的道德認識,向著德育要求的方向發展。
(4)學生品行形成過程是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
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和不斷的變動性的矛盾運動中形成發展的。隨著學生的發展,社會對他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社會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原有的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品德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又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必要。婁老師分書的教育,還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2.參考答案:
(1)材料中的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處在形式運算階段,又稱為命題運算階段。
(2)該階段的主要思維發展特征是:①中學生的思維已經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而著眼于抽象概念上。②能把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對假設進行推理。③這一階段的思維更具有靈活性、系統性和抽象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