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論述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活動設計題 |
第 7 頁:參考答案 |
二、簡答題
21.答:學前兒童的認識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其主要特點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于感知。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對事物的認識常常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幼兒住的事物也是依賴于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其思維活動也離不開對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躍。表象雖然不是實際的事物,但它是直觀的、生動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體性的特點。幼兒頭腦中充滿了具體形象。
(3)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整個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的、形象的,但是,5~6歲幼兒已明顯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這個階段幼兒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的掌握有所發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也明顯地發展起來,他們回答問題時,不單從表面現象出發,還能從較抽象的方面來推斷事物的因果關系。
22.答: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對于學前兒童而言,主要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的發展。
(1)第一階段。知道自己的性別,并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3歲),這個階段孩子已經能區別出一個人是男的還是女的,就說明他已經具有性別概念。兒童的性別概念包括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性別的認識,二是對他人性別的認識。兒童對他人性別的認識是從2歲開始的,但這時還不能準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大約2歲半到3歲左右,絕大多數孩子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性別。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關于性別角色的初步知識,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車等。
(2)第二階段。自我中心地認識性別角色(3~4歲)。此階段的兒童已經能明確分辨自己是男還是女,并對性別角色的知識逐漸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戲、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對于3、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能接受各種與性別習慣不符的行為偏差,如認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幾乎不會認為這是違反了常規。這說明他們對性別角色的認識還不很明確,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3)第三階段。刻板地認識性別角色(5~7歲)。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孩子們不僅對男孩和女孩在行為方面的區別認識越來越清楚,同時開始認識到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膽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靜、不能粗野等。但與兒童對其他方面的認識發展規律一樣,他們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也表現出刻板性,認為違反性別角色習慣是錯誤的,并會受到懲罰和恥笑。如一個男孩玩娃娃就會遭到同性別孩子的反對,認為不符合男子漢的行為。
23.答: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就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形成的行為方式。例如,對傳統價值觀的接受,對社會倫理道德的遵從,對文化習俗的尊重以及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
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兒童從一個自然人,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逐漸步入社會的過程。它是在個體與社會群體、兒童集體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
社會性可以說是一種靜態形式,而社會性發展則是動態的過程,是一種逐步建構的過程。新生兒只是一個具有人類生理結構的生物人,不具備社會屬性。客觀世界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他們不認得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和任何人。上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后,在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逐漸接受社會的各種道德行為規范,并將這些道德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自覺遵守。這就是一個生物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亦即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
24.答:我國幼兒園具有為幼兒和幼兒家長服務的“雙重任務”。《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任務之一是“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其二是“幼兒園同時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新時期幼兒園雙重任務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幼兒身心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科技的飛躍發展使社會進入了以知識、信息為主要生產動力的時代。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這一切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幼兒教育必須從素質教育入手,對教育思想、內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進行改革,否則,幼兒園是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幼兒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
(2)為家長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在新的經濟社會形勢下,幼兒教育機構類型單一、服務范圍狹窄、機制不靈活的現狀就不可避免地會和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客觀上要求各種幼兒教育機構在辦園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時間、保育范圍、運作機制等各方面更靈活、更方便、更能適合家長工作、學習、生活方面的特點和需要。
(3)家長對幼兒教育認識不斷提高,要求幼兒園具有更高的教育質量。幼兒家長通過耳聞目睹,對幼兒教育在人一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斷提高。他們不僅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吃得好、長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幼兒園質量的高低成為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提高保育和教育質量成了幼兒園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幼兒園只有教育質量高,才會生源充足、家長滿意、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25.答:(1)游戲是幼兒自愿、自主的活動。幼兒從事游戲,是出于自己的興趣和愿望,由于游戲形式、材料和過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要求,使他們對游戲產生興趣,主動去進行游戲,在其中去尋找快樂。
(2)幼兒游戲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游戲自身固有的特征,每種游戲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戲的這一特征,給幼兒的精神和身體帶來舒適。
(3)幼兒游戲具有虛構性。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實的生活。
(4)幼兒游戲具有社會性。幼兒并不是天生就會做游戲,游戲不是幼兒的本能活動,只有當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才去游戲。
26.答:記錄分析法是教師有目的地安排某種情境出現,引發幼兒的行為反應,觀測和記錄結果,從而對幼兒某些發展情況作出判斷。比如,一位教師想了解某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對幼兒的游戲過程做了以下的記錄,并進行了分析。
觀察對象:宇宇女4.5歲
當教師宣布小朋友可以去選擇自己想玩的游戲后,她快速地跑到娃娃家里,抱起了一個娃娃,并拿了一個小紙片放在娃娃的嘴邊說:“娃娃嗓子發炎了,來來來,趕緊用吸管吃點藥吧。”然后,她就走到一筐拼插的玩具柜邊,用幾個塑料條搭成了一條腰帶的形狀,并束在自己的腰間,雙手叉腰轉了幾圈。過了一會,她走到肯德基的柜臺前,沒有說一句話,自己動手拿起了漢堡包,張開嘴假裝吃了一下,又放了回去,這樣的動作她重復了5次,然后離開在活動室里走來走去,直到游戲結束。
從這位幼兒的一系列的游戲行為中可以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1)游戲活動前,幼兒已經具有玩某種游戲的動機和意圖。因而,當教師宣布可以游戲時,幼兒快速地跑到娃娃家里進行游戲。
(2)能較合理地選擇與自己的游戲主題相關的材料,并會主動找替代物來替代游戲中的“用品”。
(3)游戲中缺少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行為。如,當她來到肯德基“吃飯”時,肯德基里有務員和收銀員,她沒有和他們說一句話。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是如何根據觀察的記錄來評價幼兒游戲的發展水平的,為教師分析評價教育活動提供了一個參考。
分析:
這一記錄形式既有對幼兒游戲行為的客觀記錄,又有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所作的分
析,最后又將這一游戲行為涉及的發展方面進行概括。“發展評價”一欄,可以是僅僅打鉤,也可以做一個表示層次的符號,如三角或五角星等,便于教師對某個幼兒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