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作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
2.C【解析】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的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
3.A【解析】當個體對某一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深入,達到堅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4.C【解析】道德意志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5.C【解析】在心理學上,品德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它包含四個組成部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實現一定的道德行為過程中,克服一切內外的阻力和困難所做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道德意志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
6.C【解析】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實現一定的道德行為過程中,克服一切內外的阻力和困難所做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說的是道德意志。
7.D【解析】道德行為是衡量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標志。評定一個人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8.C【解析】道德行為是個人品德的外部表現,是衡量學生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德育的最終目的。
9.A【解析】同伴群體是影響學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影響學生品德形成的內部因素包括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等。
10.C【解析】可逆性階段的兒童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成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
11.D【解析】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道德發展處于公正階段的兒童將規則同整個社會和人類利益聯系起來,形成具有人類關心和同情心的深層品質。
12.A【解析】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又稱“好孩子”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往往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贊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此階段的兒童主要是考慮社會或成人對“好孩子”的期望與要求,并力求達到這一標準。
13.D【解析】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與普遍倫理取向階段兩個階段。
14.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15.D【解析】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內容,屬于中學德育范疇。
16.D【解析】在品德發展中,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為開端,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
17.D【解析】德育過程的長期、反復、漸進的特點,要求教育者必須長期一貫、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善于反復抓、抓反復,引導學生在反復中逐步前進。
18.C【解析】本題考查德育的原則。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19.D【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題干中一味批評學生的做法有違正面施教的理念,沒有做到循循善誘、積極疏導。
20.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疏導原則的內涵。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1.B【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22.A【解析】通過以理服人,提高學生認識,使他們積極向上,這是德育的疏導原則。
23.A【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本題中,該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講解規則重要性和群體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遵守課堂紀律的重要性,符合疏導的做法。
24.A【解析】小學德育途徑多種多樣,其中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5.B【解析】本題考查德育的方法。其中,小學德育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26.B【解析】榜樣法是指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用來示范的榜樣主要有家長、教師、同學、英雄人物、革命領袖、歷史偉人和文藝形象等。
27.B【解析】說服教育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說服的方式,如講解、報告、談話、辯論、讀書指導等;二是運用事實進行說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參觀、訪問和調查。
28.B【解析】從“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可看出是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環境或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對受教育者進行積極影響使其耳濡目染,心靈受到感化的一種方法。
29.C【解析】指導實踐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30.D【解析】品德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品德評價法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方式。通過評比活動,選出助人為樂的學生并張貼屬于品德評價法。
31.D【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樹、李樹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于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這體現了教師在德育中身教重于言教,體現了榜樣示范法。
32.B【解析】品德評價法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方式。
33.A【解析】美育從感知開始到理解,先有了感性認識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是美育過程的起點。
34.C【解析】美育具有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于美和藝術的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等任務。其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
35.C【解析】藝術教育是美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內容與手段,是美育的主體部分。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品德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個心理成分。這些成分構成了完整的品德結構,簡稱為品德的知、情、意、行結構。
(1)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范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信念和評價能力。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舉止時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3)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實現一定的道德行為過程中,克服一切內外的阻力和困難所做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道德意志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
(4)道德行為是在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動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實際行為。
2.【參考答案】
(1)外在因素:①家庭教養方式;②社會風氣;③同伴群體。
(2)內在因素:①認知失調;②態度定勢;③道德認知。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也對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3.【參考答案】
皮亞杰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把兒童的品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權威階段;(3)可逆性階段;(4)公正階段。
4.【參考答案】
柯爾伯格把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改為道德兩難故事法,在道德判斷的發展方面鑒別出了6個階段。他將這些階段劃分成3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兩個階段,即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階段l: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階段4: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階段6:普遍原則定向階段。
5.【參考答案】
(1)愛國主義教育;(2)理想教育;(3)集體主義教育;(4)勞動教育;(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6)自覺紀律教育;(7)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6.【參考答案】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7.【參考答案】
小學德育的基本途徑包括:(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2)課外、校外活動;(3)勞動;(4)少先隊活動;(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6)班主任工作。
8.【參考答案】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1)說理教育法;(2)榜樣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導實踐法;(5)品德評價法;(6)品德修養指導法。
9.【參考答案】
(1)通過課堂教學實施美育。具體來說,包括美術課、音樂課、數學課、語文課、自然課、手工課和勞動課。
(2)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實施美育。
(3)利用美化校園、教室環境進行美育。
(4)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美育。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小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
小學生的道德觀日趨現實,并且不少小學生以個人為中心;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功利化的傾向。
(2)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小學德育工作
教師必須要針對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大力開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教育,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高尚品德和文明素養的未來社會人。
(3)必須為小學生的個人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整頓社會文化市場、積極引導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美化校園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努力使道德教育形成學校、家庭和社區三位一體的格局,使“三教”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4)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增強教育效果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增強集體主義義務感和責任感,把集體主義教育與個人價值觀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小學生認識到,只有集體主義行為才能具有崇高的生活目的,才能使生活充滿活力,才能使情操高尚,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加強熱愛勞動教育,增強建設國家、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抓好行為規范的教育,努力將小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一代新人。
總之,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德育為首,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正面教育,立足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開創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新局面。
2.【參考答案】
(1)案例中閻老師既不點名批評又能糾錯這樣一個高招包含的德育方法有:榜樣示范
法、陶冶教育法。
(2)閻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技巧的意義。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在上述案例中,閻老師采用的德育方法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意義:
①榜樣示范法。它是指教師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由于榜樣能把社會真實的思想、政治和法紀、道德關系表現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因而,能給人以極大的影響、感染和激勵;運用榜樣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學生愛好學習、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進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人的認識由生動直觀到抽象的發展規律。閻老師在看到班上有不少男同學留長發時,沒有嚴加指責,而是去把自己的頭發整理了一番,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了典范。這更能對學生起到教育的效果,比直接指出要好得多。
②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案例中,閻老師首先自己理發,以自己的品德為情景對學生進行陶冶,以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
3.【參考答案】
這位老師的做法是錯誤的。他違反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1)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品德。
(2)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和信任是嚴格要求的前提。兩者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動力,為學生進步和發展提供方向。這位老師只是對學生嚴格要求,卻沒有尊重、信任該學生,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失去了信心,才出現了厭學情緒。
(3)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遵循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基本要求如下:
①教育者要尊重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②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③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必須堅持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4.【參考答案】
陳老師的方法用得恰到好處,樹立了學生的信心,鼓勵了學生努力學習,挽救了一個后進生。陳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德育原則:
(1)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陳老師在處理這件事時,能夠講明道理、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正是堅持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2)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品德。陳老師運用了這一原則,不僅表達了對學生的愛護、尊重和信賴,還提出了合理正確的要求。
(3)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陳老師能從學生的愿望入手,根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符合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4)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德育必須依靠和發揚學生品德中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使學生品德健康順利地發展。陳老師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并鼓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