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專家解析】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一所二文藝專科學校,而西歐最早的則要算雅典時的弦琴學校。
2.B【專家解析】亞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功能,即服務于社會與服務于個人閑暇生活。
3.A【專家解析】用途擴散就是讓學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為擴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它的用途。
4.C【專家解析】以類似事物為原型,經過類比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叫原型啟發。
5.C【專家解析】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往往從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文化心理特點,對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產生強大的控制作用和影響力。
6.A【專家解析】智商對學習成績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
7.C【專家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8.D【專家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9.D【專家解析】審美需要屬于成長需要。
10.B【專家解析】形式訓練說認為學科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習過程。
11.D【專家解析】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育問題的發展。
12.B【專家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13.C【專家解析】學校績效是學校功能發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14.B【專家解析】這是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15.C【專家解析】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體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6.D【專家解析】德育的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17.A【專家解析】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18.D【專家解析】布魯納建立了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19.A【專家解析】在非指導性教學中,對討論負有主要責任的是學生,教師只是做些非指導性應答以引導或維持討論。
20.B【專家解析】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做闡述。
21.B【專家解析】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指的是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所以通過例證到規則的學習屬于上位學習。
22.B【專家解析】“高原現象”指在學習到一定程度時,繼續提高的速度減慢,甚至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通常在技能學習過程的中期容易發生“高原現象”。
23.C【專家解析】畫示意圖屬于組織策略。
24.D【專家解析】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25.A【專家解析】初中二年級是中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期。
26.D【專家解析】心理輔導的目標主要是學會調適和尋求發展。
27.D【專家解析】分析學習結果是教學評價的內容。
28.C【專家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
29.B【專家解析】自然實驗法不屬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30.D。
二、辨析題
1.正確。專家解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錯誤。專家解析:課程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
3.正確。專家解析: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科學知識再生產的主要途徑。
4.錯誤。專家解析:題干所指是斯巴達的教育。
5.錯誤。專家解析:這是新時代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6.錯誤。專家解析:二者是相對的,同樣一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甲可能屬亍:常規性的,對乙可能就是創造性的。
7.錯誤。專家解析:態度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8.錯誤。專家解析:大多數人都有過強迫觀念,但只有當它干擾了我們的正常適應時,才是神經癥的表現。
9.錯誤。專家解析: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靠知識經驗和思維加以推理,因此對這些問題應給以直接指導。
10.錯誤。專家解析: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
三、簡答題
1.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這一界定明確了學習策略四個方面的特征:(1)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2)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的。(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4)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2.(1)教師的領導風格。(2)班級規模。(3)班級性質。(4)對教師的朗望。
3.(1)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3)最近發展區。
4.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所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不同階段:(1)引起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5.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有。(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2)共青團活動,這是通過青少年自己的組織開展活動來對他們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3)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是生動活潑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4)勞動,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5)班主任工作。
6.(1)知道。(2)領會。(3)運用。(4)分析。(5)綜合。(6)評價。
四、材料分析題
1.(1)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貫徹啟發性原則還應注意:①建立教學相長的平等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②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真摯情感、飽滿的熱情、豐富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自學和獨立工作的能力。④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2.(1)從法律的角度說,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享受九年義務教育是學生們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剝奪。因此,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教師應當耐心地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包括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只有“教育權”,而無拋棄、勒令離校、限制上課等“處罰權”。
(2)從情理的角度說,初二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認識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強,基于這樣的身心特點,犯錯誤、違反校規校紀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學校都以開除、限制學生上課等簡單的方式處罰學生的話,那么,教育既無藝術,也無科學可言了。雖說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學校未經嘗試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處罰學生,顯然不合情理。
(3)學校隨意處罰學生,甚至將違反紀律的學生驅逐出校園,推向社會,是對社會、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學校作為專門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起教育責任。何況,對于學生的錯誤,學校領導和教師也有一定的責任。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 ※ 題庫對答案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