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2.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承擔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義務。
3.B。解析:在電和磁的研究過程中,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發明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第二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
4.B。解析: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5.A。解析:“巡回畫派”畫家提倡創作要面對生活,繪畫藝術應該參加改造現實生活的斗爭,主張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6.A。解析:《碣石調•幽蘭》是至今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譜保留下來的琴曲,據傳是梁代琴家丘明所傳的一首古琴曲,現收錄在《神奇秘譜》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故答案為A項。
7.B。
8.C。解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學家許慎。
9.C。解析: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漢末)→草書(東漢末)→行書(東漢末)。
10.B。解析:漢語的音節結構嚴密,每個音節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組成。
11.C。解析:論點:對坐飛機感到恐懼是沒有道理的。論據:僅在1986年一年,高速公路事故使得4.6萬人死亡,而從1980年至今,大的國內航空公司平均年死亡人數僅為77人,地方航空公司的事故死亡人數略多一點。本題雖然是以評價型的方式出現,但采用的方法卻是加強支持型題目的解題方法。C項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一種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是從其死亡率和事故率來考慮的(評價標準),而不是單純從死亡人數方面考慮。論據中僅用高速公路事故死亡人數和飛機事故死亡人數來衡量,不能有效證明論點。而C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2.C。解析: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3.D。解析:A項中“乃”先寫撇,再寫橫折折折鉤。B項中“母”字的第一筆是豎折,第二筆是橫折鉤,第三筆是點,第四筆是橫,第五筆是點。C項中“肺”字第八筆為豎。D項中“比”字第四筆為豎彎鉤。
14.B。
15.D。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第三空內容是對“頭懸梁,錐刺股”這種行為的描述。得不償失:指得到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強人所難:指勉強別人做不愿做或難做的事。矯揉造作:形容裝腔作勢,故意做作。觸目驚心:指看到某種嚴重情況引起的內心震動。結合詞義和語境可知,“觸目驚心”最恰當。且第一空的“極端”和第二空的“束縛”也符合句意。故正確答案為D。
16.A。解析: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
17.A。解析:“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北方苦寒,用戰爭的艱苦環境來襯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18.D。解析:“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沒有借物喻人。
19.B。解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運用的是借代和夸張的修辭手法。
20.B。
21.B。解析: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因此,要辯證地看待學生的優缺點,不能絕對化。
22.A。解析: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3.C。解析: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
24.C。解析: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所以,它的首要目標就應該是發展體能、健全體魄。
25.A。解析:齊老師應聽取學生意見,適度放慢教學速度,盡可能照顧到全體學生。但教學速度不可過快或過慢。
26.B。解析: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的重要性。
27.B。解析:題干的描述與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教師職業行為相違背。
28.D。解析:教師正確處理其與同事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包括尊重、理解和協作。
29.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30.A。解析:教師申訴的對象是學校、教育機構或者當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個人侵犯教師合法權益的不屬于教師申訴的范圍。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