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23 頁:答案及解析 |
51.D【解析】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52.C【解析】奧蘇伯爾提出的同化說(認知結構說)認為,遺忘是知識的組織和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當人們學到了更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之后,就可以以此來代替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簡化,從而減輕記憶負擔。
53.A【解析】識記后,遺忘很快就會發生。因此,為防止遺忘要及時復習,即在學習結束后立刻復習。
54.D【解析】學習的程度達到150%時效果最好,即過度學習的量為50%時效果最好。
55.B【解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是5~9個項目,但是常常會因為實驗材料的不同而出現較大波動,米勒提出“組塊”這個概念來解釋。
56.C【解析】感覺記憶的編碼方式有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兩種。圖像記憶是感覺記憶的主要編碼形式。
57.C【解析】歸屬與愛的需要,也稱社交需要,是指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或群體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需要。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缺乏學習動機。
58.B【解析】存儲時間在1分鐘以內的記憶屬于短時記憶,一般來說,短時記憶在腦內存儲的時間很短,不超過1分鐘。
59.D【解析】回憶是指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人們在頭腦中把它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學生回答問答題時的記憶活動是回憶。
60.A【解析】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閱讀文章時適當地做筆記,是隨意注意也就是有意注意。
61.C【解析】注意分配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活動是已經熟練的(自動化的)。
62.D【解析】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本題中對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能回憶起來或者能認出來屬于記憶的過程。
63.B【解析】機械識記是根據材料的外在聯系,采取多次重復的方式所進行的識記,即平時所說的“死記硬背”。
64.B【解析】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憶。“自由聯想”“觸景生情”都是沒有預定目的的一種回憶,因此,屬于無意回憶。
65.C【解析】情緒記憶是個體以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它是個體將過去經歷過的情緒情感體驗保存在記憶中,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隋感被重新體驗到的過程。
66.C【解析】意義識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依據材料的內在聯系,并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而進行的識記,有人也稱之為理解記憶或邏輯記憶。本題是通過已有知識來記憶新知識,符合意義記憶的概念。
67.A【解析】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指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
68.A【解析】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不再發生遺忘。
69.C【解析】從信息加工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
70.A【解析】根據遺忘的時間,可將遺忘分為暫時性遺忘(假性遺忘)與永久性遺忘(真性遺忘)。
71.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通過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說明的問題,A、B、D三項雖然是復習的方法,但是不是通過遺忘曲線體現出來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從學習后立即開始,因此,要及時復習。
72.C【解析】學習后立即睡覺,沒有之后學習的影響,即沒有了倒攝抑制的影響,學習保持的效果會更好。
73.C【解析】在有意回憶特別是間接回憶遇到困難時,就必須做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有可能回憶起舊經驗。這種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的有意回憶稱為追憶。
74.B【解析】先行組織者是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先行組織者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及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75.A【解析】注意的范圍,也就是注意的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76.D【解析】刺激物本身的活動和變化更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77.A【解析】本題考查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刺激物本身的特點是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之一,刺激物與背景的差異(刺激物的相對強度)對注意產生影響。故選A項。
78.A【解析】題于是對聚合思維概念的考查。聚合思維,也叫求同思維、集中思維、輻合思維、會聚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集中到一個方向,從而形成唯一的、確定的答案。故選A項。
79.A【解析】略。
80.D【解析】皮亞杰認為個體對環境做出的適應性變化并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的積極建構過程。它通過兩種形式實現:同化和順應。
81.B【解析】順應是指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
82.B【解析】驗證期階段,創造者要把頭腦中產生的新假設或新觀點通過實踐加以檢驗。驗證可以對新假設加以確定、修正、補充或完善。
83.D【解析】豁朗期是指創造者經過長期醞釀,新假設產生或對考慮的問題豁然開朗。這種現象叫作靈感。
84.A【解析】創造性思維過程的準備期的主要任務是創造者收集創造活動所必需的各種信息,組織已有的舊經驗,掌握必要的技能。
85.D【解析】獨創性是指產生不尋常的反應和不落常規的能力,以及重新定義或按新的方式對所見所聞加以組織的能力。
86.A【解析】流暢性是指在限定時間內產生觀念數量的多少。在短時間內產生的觀念越多,流暢性越好。
87.C【解析】創造性思維是指用獨特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的高級表現。
88.C【解析】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階段。
89.A【解析】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發現問題是其首要環節。能否發現問題,與個體的活動積極性、已有知識經驗等有關。
90.C【解析】相似的問題情境、靈活的思維、積極的情緒、豐富的領域內知識經驗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91.C【解析】肯定、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否定、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92.D【解析】題干所述是理論思維的概念。
93.B【解析】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在功能固著的影響下,人們不易擺脫事物用途的固有觀念,從而直接影響問題解決的靈活性。
94.A【解析】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一,以發散思維為核心。
95.D【解析】思維很迅速,正確性高,是思維敏捷性的表現;思維很快,但是正確性不高,是輕率的表現。
96.D【解析】本題考查思維敏捷性的內涵。
97.A【解析】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靈感現象就是直覺思維的結果。
98.C【解析】略。
99.B【解析】具體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思維過程。表象是思維的材料,思維過程往往表現為對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
100.C【解析】思維的概括性的其中一層含義是:將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問的聯系和關系加以概括,得出有關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結論。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