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卷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一所二文藝專科學校,而西歐最早的則要算雅典時的弦琴學校。
2.B【解析】亞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功能,即服務于社會與服務于個人閑暇生活。
3.A【解析】用途擴散就是讓學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為擴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它的用途。
4.C【解析】以類似事物為原型,經過類比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叫原型啟發。
5.C【解析】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往往從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文化心理特點,對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產生強大的控制作用和影響力。
6.A【解析】智商對學習成績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
7.C【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9.D【解析】審美需要屬于成長需要。
10.B【解析】形式訓練說認為學科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習過程。
11.D【解析】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育問題的發展。
12.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13.C【解析】學校績效是學校功能發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14.B【解析】這是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15.C【解析】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體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6.D【解析】德育的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17.A【解析】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18.D【解析】布魯納建立了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19.A【解析】在非指導性教學中,對討論負有主要責任的是學生,教師只是做些非指導性應答以引導或維持討論。
20.B【解析】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做闡述。
21.B【解析】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指的是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所以通過例證到規則的學習屬于上位學習。
22.B【解析】“高原現象”指在學習到一定程度時,繼續提高的速度減慢,甚至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通常在技能學習過程的中期容易發生“高原現象”。
23.C【解析】畫示意圖屬于組織策略。
24.D【解析】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25.A【解析】初中二年級是中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期。
26.D【解析】心理輔導的目標主要是學會調適和尋求發展。
27.D【解析】分析學習結果是教學評價的內容。
28.C【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
29.B【解析】自然實驗法不屬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30.D。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