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卷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由學習策略的特征可知答案。
2.C【解析】問題是指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B【解析】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4.B【解析】根據心理健康的概念可知答案。
5.A【解析】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
6.A【解析】德育目標是總體規格要求,具體的德育內容是德育目標的細化。
7.B【解析】《學記》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8.D。
9.B【解析】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推動教育邁向網絡時代。
10.C【解析】這是朱熹的話,包含有學習的范圍和進程的意思。
11.C【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教育必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內容和方法。
12.B【解析】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13.C【解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14.B【解析】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
15.A【解析】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6.B【解析】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17.A【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指關于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相應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
18.A【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以發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再發現為學習步驟的教學方法綜合方式,這種教學方法被稱為“問題發現教學法”。
19.D【解析】杜威被認為是現代教育代言人,主張教育即生活,主張“在做中學”,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20.A【解析】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經濟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21.B【解析】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22.D。
23.C【解析】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技能本質上是程序性知識。
24.A【解析】計劃性是學習策略的核心。
25.B【解析】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流程圖和模式圖都屬于組織策略。
26.C【解析】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
27.A【解析】皮亞杰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兒童的道德判斷進行了研究。柯爾伯格系統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
28.A【解析】學校心理輔導針對的是正常學生群體,而不是個別學生。
29.B。
30.C【解析】課堂情境結構包括: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和學生座位的分配。
二、辨析題
1.正確。解析:二者都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判斷,可以在觀察過程中或結束后使用。但二者的評價標準不同,檢查單只需要作定性的判斷,而等級評價量表要作定量的判斷。
2.錯誤。解析:闡述規則時,新教師往往是含糊其辭的。
3.錯誤。解析: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4.錯誤。解析: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2歲,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5.錯誤。解析:行為的變化除學習可以引起外,別的因素如疾病、疲勞均可導致。
6.錯誤。解析: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7.錯誤。解析: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專業知識,也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良好的教育理論知識等。
8.錯誤。解析: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其他內容。
9.錯誤。解析:只有有效的教學才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教育影響。
10.錯誤。解析:備教材僅僅是備課的一方面,此外還有備學生、備教法。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