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學校課程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構成。基礎型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拓展型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著眼于培養、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種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研究型課程是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與創新精神、研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發展意識的課程,是全體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答案】B。解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中心環節是實施影響,促成轉化。
3.【答案】A。解析:教學評價按參照標準劃分,可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4.【答案】A。解析: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A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B、C、D項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內容無關。
5.【答案】A。解析:甲商品價格上升,人們購買甲商品的數量下降。甲、乙兩商品互為替代品,所以,乙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乙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所以圖(a)符合題意。
6.【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影響價格的因素,商品的基本屬性。無論是張先生還是李先生的選擇,作為消費者而言,動車與汽車同為交通工具,人們根據自己消費水平,進行取舍,體現了消費者力圖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從題干不能體現A;從題干看,并沒有體現商品質量的高低,排除B。本題易錯選C,對商品有用性的關注,只體現了其中一方面的關注,而未涉及商品價格的關注,是片面的。
7.【答案】B。解析: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未必提高工人的工資,也未必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A、B項是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作用:D項題干未反映。
9.【答案】A。解析: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國際貿易能夠發揮一國的經濟優勢。A項符合題意。
10.【答案】A。解析:經濟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也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手段。C項屬于法律手段,B、D項屬于行政手段。
11.【答案】B。解析: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①符合題意;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④符合題意。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民增收的前提,②說法錯誤;生產性基礎設施是農民增收的物質基礎,③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選B。
12.【答案】B。解析:中國共產黨是執政為民,①說法錯誤。人大代表要行使好決定國家重大事務的權利。④說法錯誤。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政協要聯系好人民群眾和政府的關系,要進一步加強與各界群眾的密切聯系,正確履行其職能.發揮其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故本題答案選B。
13.【答案】A。解析: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權,歷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擔任,藏區干部帶領藏區人民處理民族自治地方事務.帶動當地的發展,A項說法正確;B、C、D項與題意不符。
14.【答案】B。解析:由題干中的“缺乏自主品牌”“產業轉型升級”等字眼可看出,只有B項與之符合。
15.【答案】D。解析:從審題中,首先可排除①,因為“按勞分配”原則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而材料和本題設問很顯然是個體經濟。從材料中也不能體現從事這類個體經濟的人是低收入群體,更體現不出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所以排除③。④正好是教材中講到的個體經濟的作用之一,材料中政府的行為也正是為了加強管理。所以本題選D項。
16.【答案】B。解析:政府通過發放意見表,設置意見箱,開設專門電子信箱和微博的方式,召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和個別談心的方式問計求策,廣泛征集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是公民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的體現,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民主監督,A、C項不選,D項與題意不符。因此,本題選B。
1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聯系的有關知識。材料中水與酒、山與民的關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盡管它呈現著“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D項正確;A項本身錯誤,并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聯系;B項與材料中的人為事物的聯系不符,排除;C項沒有體現,排除。
18.【答案】D。解析:關鍵部分的發展對整體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故①錯誤;整體與部分相互區別,整體功能并非部分的簡單相加,故②錯誤。故選D項。
19.【答案】C。解析:研讀材料獲悉:量子力學的發現,在一定程度推動了人們認識事物的進步,但人們仍然套用定律,在不確定性原理的極限內預言事件,這說明人們的認識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A項與材料無關:B項片面,理性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指導人們推動事物的發展;D項說法錯誤。
20.【答案】C。解析: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但并不是前提。A項說法錯誤;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B項說法錯誤;真理具有客觀性,不能因人而異,D項說法錯誤。因此,本題選C。
21.【答案】B。解析:王夫之的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的觀點,朱熹的觀點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B項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B。
22.【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了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此①符合題意;由于實踐的深入,人們的認識從“一小片水域”提升到“神秘面紗被揭開”。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符合題意;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指的是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材料沒有體現,②不符合題意;④材料中未體現;因此,本題選C。
23.【答案】D。解析: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穩定性,①說法錯誤;②題目中沒有體現。在大災大難面前展現出來的那生命至上的國家理念,那萬眾一心的民族情懷,那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蘊涵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③④說法正確。
24.【答案】C。解析:花博會更快地推動花卉產業發展,更好地促進城鄉共同繁榮,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優秀文化能促進經濟發展,C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有誤,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B項說法有誤,文化自身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同步,D項本身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C。
25.【答案】B。解析:外國電影中出現了中國元素啟示我們,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根據不同的受眾和市場需求發展文化產業,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自覺,②④符合題意;①“增強文化的趨同”說法錯誤,③說法絕對,不選。因此,本題選B。
26.【答案】B。解析:我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主要體現了教育的作用,B項說法符合題意。A項說法有誤,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C項說法有誤,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不是手段;D項說法有誤,實踐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途徑,因此,本題選B。
27.【答案】B。解析:材料中關于“東方美人”茶的種植過程及用途的闡述,表明人們在實踐中創造文化,英國女王品茶時的贊嘆及喝茶時所獲得香氣馥郁、色若琥珀的感受,表明人們在享用文化,B項正確。C項說法片面化,不選;A、D兩項表述正確但與材料無關,不選。故答案選B。
28.【答案】C。解析:我們國家堅持對犯罪行為的打擊,而不是放緩,A項說法錯誤,不選;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法律規定的,不能隨便擴大.B項說法錯誤,不選;保證公民的所有利益,說法過于絕對,不選。故本題答案選C。
29.【答案】D。解析:村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基層政權,不是基層政黨機關,故村官不是官,題中觀點錯誤,沒有準確認識村委會的性質。故本題答案選D。
30.【答案】C。解析:某些旅行社進行服務欺詐,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誠實守信原則,因此,思想道德建設應與社會主義經濟相適應,①說法正確。③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相承接,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不選。②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④以誠實守信為重點說法正確。因此,本題選C。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