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根據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可知,氨基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等,A正確;氨基酸的種類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共同結構為H2N—CH—C00H,除此之外的為Ot碳原子上的R基,B正確;R基中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C正確;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有一個一NH2和一個一COOH.且都有一個一NH2和一個一C00H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D錯誤。
2.【答案】A。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時,遺傳物質注入到細菌中;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涉及核膜的解體與重建,最后細胞膜凹陷縊裂成兩個子細胞;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膜和細胞膜膨脹;胰島素經內質網運輸、高爾基體加工后,形成膜小泡,再與細胞膜融合,將胰島素分泌至細胞外;B、C、D選項都與細胞器膜的流動性有關.A項不涉及。
3.【答案】B。解析:基因選擇性表達導致細胞分化,細胞種類增多,A錯誤;細胞衰老的特點之一就是色素沉積,B正確;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個體生長發育,C錯誤;細胞在癌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變,沒有發生基因重組,D錯誤。
4.【答案】A。解析:溫度降低時,酶活性減弱,改變反應速率,但不改變產物的量,e點不變;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增長,d點右移,A正確。H2O2量增加時,反應物增加,生成的氧氣增多,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增多,e點上移,d點右移,B錯誤。pH=c時,酶失去活性,酶的催化效率只改變反應速率,不改變產物的量,e點不變,C錯溪。pH=a時,e點不變,d點右移,D錯誤。故選A。
5.【答案】C。解析:a圖中的同源染色體二種各有二條,而一種競有三條,這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開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開所致,應為三體;b圖中一條染色單體“4”片段明顯重復一個,應為染色體片段的增加;C圖含三套一樣的染色體,應為三倍體;d圖一條染色單體“3、4”片段沒有了,為染色體片段的缺失。
6.【答案】A。解析:不同植株的枝條情況不一樣,比如幼芽的數量等都會影響生長素的產生。所以③使同種植物的扦插枝條產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濃度應該不相同,③錯誤;極性運輸并不是由重力影響的,是從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所以在太空失重狀態下植物激素可以進行極性運輸,④錯誤。
7.【答案】D。解析:染色體中DNA堿基對的替換、缺失、增添屬于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可以用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基因突變不可以。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片段移接屬于染色體變異。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經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易出現染色體數加倍的現象.D正確。
8.【答案】D。解析:光照強度為a時.有C02釋放沒有氧氣的釋放,說明此時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A錯誤;光照強度為b時,CO2的釋放等于02的產生總量,說明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只有一半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B錯誤;光照強度為c時,O2的產生總量等于a時的CO2的釋放量,說明此時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C錯誤;光照強度為d時,O2的產生總量是實際光合速率,也就是光合作用CO2吸收總量為8,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是6,因此光合作用從環境中吸收2單位CO2,D正確。
9.【答案】D。解析:卵細胞體積較大,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為胚胎發育提供所需營養。但是細胞體積大,相對表面積就小,不利于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A錯誤;神經細胞是完全成熟的細胞,不會進行細胞分裂,沒有染色體只有染色質,B錯誤;人體細胞內形成的CO2的場所只有線粒體,C錯誤;植物根尖細胞中既能發生轉錄又能進行翻譯的結構為線粒體,線粒體中含有自主的DNA。D正確。
10.【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營養豐富、環境條件適宜;第17—29天,成蟲增長率下降;第21~37天,成蟲增長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第37天種群密度達到最大)有關;第1—37天,成蟲數量成“S”型增長,所以C正確。
11.【答案】D。解析: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基因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和調節新陳代謝。故D正確。
12.【答案】B。解析:組成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有C、H、O、N,大多數還含有S,A項錯誤。①過程是利用細胞中的氨基酸合成多肽的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中,B正確。一條多肽中B的數目比C的數目多1。C項錯誤。細胞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樣性,D項錯誤。
13.【答案】B。解析: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光反應在內囊體的膜上進行,水在光下分解為氧氣和還原氫,同時生產ATP。①為色素具有吸收、傳遞和轉換光能的功能,②是酶,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A正確。光反應產生的能量只能提供給暗反應,B錯誤。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以供給呼吸作用,C正確。線粒體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以增大化學反應的膜面積,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D正確。
14.【答案】A。解析:圖I中a階段是分裂間期,進行DNA分子復制,x射線照射可誘發突變,b階段是分裂期,用秋水仙素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A正確;圖Ⅱ中在溫度a時酶分子活性降低,空間結構沒有破壞,B項錯誤;圖Ⅲ中bc段是由于溫度過高,氣孔關閉影響二氧化碳進入.引起C,含量的下降,de段是由于光照強度下降,光反應產物下降引起的,此過程中C,含量增加,C項錯誤;圖Ⅳ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是相同的,D項錯誤。
15.【答案】B。
16.【答案】B。解析:膽固醇是構成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時還能夠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A項正確;脂肪是生物體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B項錯誤;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C項正確;性激素可以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生殖細胞的形成,D項正確。
17.【答案】C。解析: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每條染色體上含有1個或2個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每個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故A正確,C錯誤。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三者的行為是一致的,即都能復制、分離和傳遞遺傳信息。故B、D正確,本題選C。
18.【答案】C。解析:水分是造成這三個區域內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A錯誤;垂直結構是群落在空間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層現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長型,而其生態幅度和適應性又各有不同,它們各自占據著一定的空間,它們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處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們的這種空間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層次結構或垂直結構。高山不同海拔高度出現不同的植物類型是溫度導致的植被垂直分布現象,該現象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B處、C處植物的分層現象是受陽光影響的,C正確,D錯誤。故本題選C。
19.【答案】A。解析:培養基根據不同劃分標準有多種分類方法,B錯誤;固體培養基是液體培養基加瓊脂等凝固劑形成的,C錯誤;單個微生物微小,肉眼無法看見,固體培養基上看見的是菌落,D錯誤;培養基的作用是:為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物質,A正確。
20.【答案】C。解析:分裂期細胞內存在促進染色質凝集為染色體的物質,細胞融合后,來自G.期細胞的染色質便會開始凝集。凝集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體由于無法實現DNA的解螺旋,染色體也無法完成復制,即此時融合細胞內DNA的含量為G。期細胞的3倍,融合后細胞的細胞周期會重新調整運轉。
2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直觀導入方法的辨別。播放視頻、引發思考屬于直觀導入。
2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生物學課程目標。題干中的內容屬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故本題選C。
23.【答案】C。解析:理解是在識記基礎上,能夠解釋和說明所學知識的含義,能夠對不同知識采用適當的形式(文字、圖表)予以表達。A、B項屬于識記水平,D項屬于運用水平。
24.【答案】D。解析: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包括:①教材內容的主次;②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③學生的知識背景。
2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演示實驗的要求,演示實驗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師,不需要指導學生正確操作。
二、簡答題
26.【答案】
(1)胰蛋白
(2)分子雜交:抗原一抗體結合
(3)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酶);DNA引物
(4)增大表面積
解析:(1)動物細胞培養時,因動物組織細胞聚合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進行處理,水解組織中的蛋白質,以便獲得單個細胞。
(2)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步驟,要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可采用分子雜交技術,要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澤,可采用抗原一抗體雜交法。
(3)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一種用于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可看作是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采用PCR擴增目的基因時,其體系主要包括:擴增緩沖液(含M9“)、水、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模板DNA、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酶)和DNA引物。
(4)細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時候,糖蛋白識別了這種信息,就會使細胞停止繼續繁殖,這種現象就叫做接觸抑制。通常將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人反應器中.這樣可以增大表面積,增加培養的細胞數量,也有利于空氣交換。
27.【參考答案】
(1)消費者
(2)增長;種群增長率最大
(3)實現物質循環再生
(4)抵抗力
解析:(1)生態系統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魚和蠶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以生產者為食,屬于消費者。
(2)t1時種群增長率最大,年齡組成是增長型。若在t2時種群數量為K,為了持續獲得最大捕撈量,應使其種群數量保持在K/2水平,其原因是此時的種群增長率最大,以使種群能以最大速度持續增長。
(3)建立此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是實現物質循環再生,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其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
(4)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多,營養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弱。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各科目章節習題匯總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