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解析:張老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網絡資源屬于信息化資源,因此,本題選A。
2.【答案】C。解析:思想品德課的導向性功能主要包括目標導向、價值導向和行為導向。
3.【答案】D。解析:首先,不管是課外活動還是課堂教學,都是教育法律法規里面及教育學里面提倡的兩種教學形式,所以都是正規的。其次,這兩種教學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學生接受知識,也就是方向一致,都是不能脫離教學的目的的。
4.【答案】A。
5.【答案】B。解析: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重大工程,它的順利實施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把南方的水調到相對缺水的北方,體現了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6.【答案】B。解析: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是指市場主體為了追求利益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或者違反法律的事情。文藝創作沾上銅臭味就是因為市場主體過于追求經濟利益。
7.【答案】A。解析:經濟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也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手段。C項屬于法律手段,B、D項屬于行政手段。
8.【答案】C。解析:三星公司推出特殊機型的服務,旨在實現商品的交換價值,即買賣交易的成功,最終就是實現商品的價值,因為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外在體現。故選C。
9.【答案】C。解析:所謂結構性減稅政策,是政府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中通過調整優化稅種及其構成要素減輕居民和企業稅負,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宏觀調控手段。故本題答案選C。
10.【答案】B。
11.【答案】A。解析: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內部監督有審計和監察、上級行政機關等.外部監督有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人們政協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公民與社會的監督。故①②屬于外部監督,③④屬于內部監督。
12.【答案】B。解析:我國《選舉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由此可見,B項符合題意。
13.【答案】C。解析:A項錯誤,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是多黨合作機構,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B項錯誤,政協委員無權制定法律,人民代表大會有立法權。D項錯誤,政治協商制度不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選C項。
14.【答案】B。解析:公民舉報食品藥品違法行為,是在行使權利,而不是履行義務,維護食品藥品安全是政府的責任,故②錯誤;行使國家權力的是國家機關,故③錯誤。答案選B。
15.【答案】C。解析: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打擊邪教的違法犯罪活動,說明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16.【答案】D。解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是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人們認識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試題引用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話。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這句話的含義。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人們獲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來自于眼睛這一視覺器官。但是眼睛所獲取的只是事物的現象,屬于感性認識,而現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認識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還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騙,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最壞的見證人”。同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系的:首先,二者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發展為理性認識。其次,二者互相交織、相互滲透。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理性中也滲透著感性的因素。題干完全否定了感性的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17.【答案】A。解析:毛竹在最初5年里地面看不見生長,但在地下生長,以及它鉆出地面后的快速增長,反映的是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B項說法絕對化。C、D項與題意不符。
18.【答案】A。解析: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B、C、D三項均不是意識活動的特點,據此可排除B、C、D三項。
19.【答案】B。解析:“一小時生活圈”說明“人們可以利用事物固有聯系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聯系”,B項符合題意;聯系具有客觀性,人們并不是“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改變事物固有的聯系”,A項說法有誤;人為事物的聯系也是客觀的,D項說法有誤;C不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B。
20.【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①②符合題意,③體現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④體現的是沒有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因此,本題選A。
21.【答案】D。解析:漫畫沒有抓關鍵的意思,原因是他并沒有挖到下面的罐子,所以并沒有抓住“罐子”這個關鍵,①不選;漫畫也沒有體現創新,②不選。漫畫說明量的積累還不夠,如果再多挖幾下可能就看到罐子了;如果樹立全局觀念,就會想到有蓋子可能會有罐子,③④當選,故本題答案選D。
22.【答案】A。解析:B項說法太絕對;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C項說法錯誤;投身社會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D項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當代青年要增強創新意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A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A。
23.【答案】A。解析:在本題中①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②大意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愛護自己家里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反映的是尊老愛幼;③大意是人們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地欣賞別人創造的美,相互尊重、和睦相處;④反映的是矛盾的轉化;故(D②③符合題意要求。
24.【答案】C。解析:本題以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出版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有關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A項錯誤,材料的做法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并不能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故排除;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強調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并沒有西方飲食文化的傳播;C項強調通過材料做法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正確;D項本身錯誤,中西文化差異并不能因為一本書的出版而減少。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25.【答案】D。解析:①項錯誤,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②項錯誤,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中國元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獨特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之一,因此③④項正確,所以本題的答案是D。
26.【答案】B。解析:①項正確,城市雕塑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說明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②項錯誤,城市雕塑體現著城市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未體現世界文化的所謂認同感歸屬感;③項正確.每一座城市雕塑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寓意;④項錯誤,城市雕塑不能決定城市發展的文化方向。故正確答案是B。
27.【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正能量”作為優秀的文化對人產生的影響,A項符合題意;文化的本質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B項說法錯誤;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C項說法錯誤;材料中不涉及傳統文化.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A。
28.【答案】C。解析:根據《收養法》第23條規定,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于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小王被養父母收養.與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小王對其生父母不具有法定贍養義務。故本題答案選C。
29.【答案】A。解析:消費者的知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30.【答案】C。解析:B項片面夸大道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D項離題意太遠,A項混淆了物質基礎和道德精神之間的地位。
二、簡答題
31.【參考答案】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根據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現狀中央出臺惠農政策。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惠農政策出臺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
(3)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的要求。戶籍制度改革是當前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惠農政策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32.【參考答案】
(1)作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在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他人,并使自身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
(2)采用了創設情境法中的音樂渲染情境法。依據:①依據師生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方法。②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學科教學的特點。③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教學方法。④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⑤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班級、學校及社會環境的實際情況。⑥教學方法應注意綜合運用與優化組合。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各科目章節習題匯總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