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5分)
1、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 )相結合。
2、宋代以后,( )成為國學,“四書”、“五經”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3、學生的合法權利主要有受教育權和( )。
4、西方“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著作( )之中。
5、操行評定主要通過學生自評、集體互評、( )等三種途徑實現。
6、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三個方面闡述課程具體目標。
7、1904年頒布了 ( ),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
8、騎士教育是一種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體的特殊的( )形式。
9、現代學校教育萌芽于( )時期。
10、課外活動制定計劃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可行性、( )和明確性。
11、 德育的方法中的說服教育法,包括語言說服和( )兩種。
12、教育科學研究過程包括( )、研究的組織與實施、成果的分析與總結三大環節。
13、( )作為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藍圖。
14、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依據學生在( )的認識發展過程,提出了教學過程的五個階段。
15、常見的教案有講義式、提綱式和( )三種。
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 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是一個等同的概念。
2、 素質教育就是要學生什么都學,什么都學好。
3、 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學生刻苦學習,“減負”就是不給或少給學生留課后作業。
4、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5、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
四、簡答題(20分)
1、怎樣理解和執行課程標準?
2、簡述當代教育學發展的特點。
3、一個好的研究假設的基本標準有哪些?
4、學生學習的特殊性有哪些?
5、簡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及其對教育的要求。
五、論述題 (30分)
1、 結合自身實踐,闡述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有哪些?
2、 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各有什么樣的心理特點?應該如何進行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