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單項選擇題及答案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及答案 |
第 3 頁:四、情景分析題及答案 |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維多利諾
B.伊拉斯諾
C.拉伯雷
D.蒙田
2.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可以分解為( )。
A.理想成分
B.認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價值成分
3.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主要是指( )。
A.傳遞功能
B.深化文化
C.構成文化本體
D.教育對生產力有促進作用
4.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別于其他社會制度,主要體現在( )。
A.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B.優越的社會制度保障教育的極高的社會效益
C.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
D.堅持全面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
5.普通中學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有( )。
A.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B.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
C.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D.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
6.下列屬于《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的有( )。
A.教學相長
B.循序漸進
C.長善救失
D.藏息相輔
7.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體現在( )。
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B.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C.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D.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師的任免
8.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 )。
A.在身體發展方面,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讓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
B.在認知方面,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C.在情意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體驗
D.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較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準
9.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慮下列哪些客觀條件?( )
A.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
B.文化發展的要求
C.受教育者的發展要求
D.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
10.下列哪些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學生享有的合法權利?( )
A.受教育權
B.人格尊嚴權
C.身心健康權
D.隱私權與名譽權、榮譽權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日趨分化。( )
2.學校文化主要是指教育與學習的文化。( )
3.學校教育環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 )
4.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或教學目標構成學校教育的層次結構。( )
5.教育理念是教師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本領,具體表現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
6.新課程的核心是為了人的發展,為此,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
7.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 )
8.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教師職業對象的特殊性上。( )
9.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活動。( )
10.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核心部分,它不僅對個人產生影響,而且對社會也產生影響。( )
11.“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是王夫子的名言。( )
12.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其主要特征是潛在性和非預期性。( )
13.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特征的是課程目標。( )
14.道德討論中“引入提問”的策略是澄清與總結。( )
15.社會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 )
參考答案: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維多利諾、伊拉期諾、拉伯雷、蒙田、尼德蘭。
2.ABCD【解析】學校的精神文化可以分為四方面:理想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價值成分。
3.ABC【解析】教育的雙重屬性是指教育的傳遞、深化功能和構成文化主體。
4.ACD【解析】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教育目的也有不同,我國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優越的社會制度保障教育的極高的社會效益和堅持全面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等方面。
5.ABCD【解析】普通中學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有:一是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二是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三是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四是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五是養成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態和應變能力。
6.ABCD【解析】《學記》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藏息相輔等。
7.ABC【解析】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決定著教育目的。
8.ABCD【解析】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主要體現在身體發展、認知、情意和自我教育能力四個方面。
9.ABCD【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同時還要考慮受教育者的發展要求、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等因素。
10.ABCD【解析】學生享有合法的權利:受教育權,人格尊嚴權,身心健康權,隱私權與名譽權、榮譽權和人身自由權等。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2.×【解析】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演化、創造出來的,由觀念文化、規范文化、物質文化三部分組成。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本職工作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信念。
6.√【解析】略。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教學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學活動便不存在。
10.√【解析】略。
11.×【解析】這是朱熹的話,包含有學習的范圍和進程的意思。
12.√【解析】略。
13.×【解析】教學計劃是全面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必然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的特征。
14.×【解析】在“引入提問”中,教師可采用的策略有:(1)突出道德爭端;(2)詢句“為什么”的問題;(3)使情境復雜化。
15.×【解析】學校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效率的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