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簡答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36分)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審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效益,對效益高的學校實行傾斜政策,加大投資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學生學業(yè)成績、升學率等主要指標評價體系,然后依據這一指標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評估專家和學校三方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逐一進行評估,評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學校,高效益學校評出后,由政府出面對這些學校加大投資力度,以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據市教育局有關人士稱,這項措施的出臺將改變以往那種重點學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局面,因為評估的結果很有可能表明,重點學校不一定等于高效益的學校,一般學校也并不一定等效益低的學校。
問題:
試運用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的理念和政策,評論該市教育局的這項改革措施。(18分)
【答案】該市教育局的做法不利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法》第三條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該校在實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制定以學生學業(yè)成績、升學率為主要評估指標,只注重智育的培養(yǎng),將智育作為評估的主要標準,忽略了學生德育、體育、美育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法》第六條規(guī)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該市教育局根據學校升學率評估高效益學校,并對此類學校加大投資力度,違背了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資源并未得到合理配置,不利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31.材料:
賈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學習遷移研究的經典實驗之一,他將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則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取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于水下1、2英尺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所有被試其成績相同。這是由于在開始測驗前,所有被試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
當把水下1、2英尺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尺處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被試不能運用水下1、2英尺處的投擲經驗以改進靶子位于水下4英尺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xù)發(fā)生;而學習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尺處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問題: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何種學習遷移理論?(4分)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4分)
(3)依據該理論,產生學習遷移的關鍵是什么?(5分)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什么?(5分)
【答案】
(1)賈德在水下打靶實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概括化學習遷移理論,又稱經驗內化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概括化的原理和經驗是遷移得以產生的關鍵,先前學習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的運用到兩種學習中去。對一般原理學習的越透徹,概括的越好,對新情境的適應性就越強,遷移效果也就越好。
(3)根據該理論得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根據概括化理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與掌握。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遷移到類似問題中的效果也就越明顯。
相關推薦: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