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5 頁:判斷題 |
第 6 頁:計算分析題 |
第 7 頁:綜合題 |
第 8 頁:答案及解析 |
二、多項選擇題
1、
【正確答案】 ABD
【答案解析】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財務管理體制,在經營上,可以充分調動各所屬單位的生產經營積極性。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會使各所屬單位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喪失活力。所以,選項C的說法不正確。(參見教材13頁)
【該題針對“財務管理體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
【正確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規避風險指的是當資產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該資產可能獲得的收益予以抵消時,放棄該資產。規避風險的核心意思是“放棄”,因此,拒絕與不守信用的廠商業務往來屬于規避風險,即選項A的說法不正確。減少風險主要有兩方面意思:一是控制風險因素,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控制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降低風險損害程度。減少風險的核心意思是“減少”,采用多領域、多地域、多項目、多品種的經營或投資可以分散風險,即降低風險,所以,屬于減少風險,選項B的說法不正確。轉移風險是指企業以一定代價,采取某種方式,將風險損失轉嫁給他人承擔。轉移風險的核心意思是“轉嫁”,采取合資、聯營、聯合開發等措施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因此,屬于轉移風險,選項C的說法不正確。接受風險指的是風險由企業自己承受,有計劃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意味著企業承認并接受壞賬風險,對壞賬風險進行合理的處置,所以,屬于接受風險。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參見教材43-44頁)
【該題針對“資產的風險及其衡量”知識點進行考核】
3、
【正確答案】 ABD
【答案解析】
(1)本季度銷售有1-55%=45%在本季度沒有收回,全部計入下季度初的應收賬款中。因此,上年第四季度銷售額的45%為18萬元,上年第四季度的銷售額為18÷45%=40(萬元),其中的40%在預算年度第一季度收回(即第一季度收回40×40%=16萬元),5%在預算年度第二季度收回(即第二季度收回40×5%=2萬元);(2)上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在上年第三季度收回貨款55%,在上年的第四季度收回40%,到預算年度第一季度期初時,還有5%未收回(數額為10萬元),因此,上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為10÷5%=200(萬元),在預算年度第一季度可以全部收回。所以,預算年度第一季度收回的期初應收賬款=16+10=26(萬元)。(參見教材72頁)
【該題針對“業務預算和專門決策預算的編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4、
【正確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發行公司債券的籌資特點:一次籌資數額大、募集資金的使用限制條件少、資本成本負擔較高、提高公司的社會聲譽。(參見教材98頁)
【該題針對“發行公司債券”知識點進行考核】
5、
【正確答案】 ACD
【答案解析】
認股權證的籌資特點有:認股權證是一種融資促進工具;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利于推進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機制。(參見教材122頁)
【該題針對“認股權證”知識點進行考核】
6、
【正確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年折舊=100/5=20(萬元),投產后每年增加的營業現金流量=(48-13-20)×(1-25%)+20=31.25(萬元),靜態投資回收期=100/31.25=3.2(年);假設動態投資回收期為n年,則有:31.25×(P/A,10%,n)=100,即(P/A,10%,n)=100/31.25=3.2,由于(P/A,10%,4)=3.1699,(P/A,10%,5)=3.7908,利用插值法可知,(5-n)/(5-4)=(3.7908-3.2)/(3.7908-3.1699),解得:n=4.05(年);由于31.25×(P/A,IRR,5)-100=0,所以,(P/A,IRR,5)=100/31.25=3.2。(參見教材164-165頁)
【該題針對“回收期”知識點進行考核】
7、
【正確答案】 BC
【答案解析】
成本模型考慮的現金持有成本包括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一般認為管理成本是一種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圍內和現金持有量之間沒有明顯的比例關系。因此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由成本分析模型可知,如果減少現金持有量,則增加短缺成本;如果增加現金持有量,則增加機會成本。因此選項B、C的說法正確,選項A的說法不正確。(參見教材195-196頁)
【該題針對“目標現金余額的確定”知識點進行考核】
8、
【正確答案】 CD
【答案解析】
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可見,固定成本總額和單位變動成本越大,保本點越大。(參見教材244頁)
【該題針對“單一產品量本利分析”知識點進行考核】
9、
【正確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經營凈收益=凈利潤-非經營凈收益=4000+135=4135(萬元),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利潤=4135/4000=1.0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經營凈收益+非付現費用-經營資產凈增加-無息負債凈減少=4135+500-200-140=4295(萬元);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活動凈收益+非付現費用=4135+500=4635(萬元);現金營運指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經營所得現金=4295/4635=0.93。(參見教材340-341)
【思路點撥】
(1)經營凈收益,再加上非付現費用,即是經營所得現金(非付現費用不支付現金,但計算凈收益時已減去,因此,應該加回)。
(2)在經營所得現金即“經營凈收益+非付現費用”的基礎上,減去經營資產凈增加、無息負債凈減少即得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這兩項都是與凈收益無關但減少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項目)。
【該題針對“現金流量分析”知識點進行考核】
10、
【正確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發放股票股利對公司來說,并沒有現金流出企業,也不會導致公司的財產減少,而只是將公司的未分配利潤轉化為股本和資本公積。但股票股利會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同時降低股票的每股價值。它不改變公司股東權益總額,但會改變股東權益的構成。因此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參見教材308頁)
【該題針對“股利支付形式與程序”知識點進行考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