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改革開放的目的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改革的性質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之所以成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因為:
第一,從改革的性質和目的來看,它同革命一樣,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
第二,從社會發展的動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樣,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二者都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第三,從改革的特點看,它同革命一樣,具有根本性、廣泛性和深刻性。改革是對舊體制的根本性的變革,涉及到各個方面內容的全面變革。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3.正確認識和對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我們要看到改革開放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從未進行過的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探索,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第二,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解決。
第三,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成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明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及其在一些社會形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運動形式,但他們沒有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列寧雖然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抗消失了,矛盾還存在的觀點,但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沒有進行系統闡述。斯大林認為精神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蘇維埃社會發展的動力,晚年他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但沒有把它當做根本性問題提出來。
1.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問題的理論
第一,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它們不但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始終,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第二,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又相適應又相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即通過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地方進行調整而解決。
第四,在闡明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矛盾。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其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2.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問題的理論
第一,判斷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突破了長期以來把解放生產力只是同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聯系到一起的認識,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個解放生產力的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
第四,提出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二、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
(一)改革的全面性
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改革的任務決定的。鄧小平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革命。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在農村拉開序幕。在農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開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進程。
在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改革觸及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和各層面。
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在改革開放的具體政策措施上不能陷入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
(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1.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和改革是穩定的基礎,而穩定又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就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各方面的重大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改革和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與新矛盾,最終還要靠深化改革和繼續發展來解決,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改革開放以來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方面的經驗和原則。
第一,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三、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見專題)
(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1.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的依據
2.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
(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三)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真題鏈接】
1.按照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由1000美元達到3000美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它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現期”。穩定與發展似乎成了兩難選擇。有人認為,為了確保穩定,就要限制發展。請結合材料,辨折這一觀點。 (2005年第33題)
【答案要點】(1)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互相促進、互相統一、不可分割。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發展是改革和穩定的基礎。(2分)
(2)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各方面的重大關系,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2分)
(3)在改革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與新矛盾,最終要靠深化改革和繼續發展來解決,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離開了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能實現。(2分)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