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唯物論 |
第 2 頁:辯證法 |
第 4 頁:認識論 |
第 6 頁:社會發展 |
2012考研政治復習馬原重難點總結之社會發展
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1.社會存在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①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脫離社會生產而發生作用,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②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首先,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
最后,物質生產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2.社會意識及其結構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它們從各自不同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
第二,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
第三,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
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且各具有其歷史的繼承性。
第三,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了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構成的二者矛盾運動規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1.社會形態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
2.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選擇性,是指社會主體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間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向確定對象的創造性活動。
3.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使社會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從縱向看,表現為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統一性是社會形態運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人類的總體歷史過程表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多樣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而跳躍式地向前發展。從橫向看,社會發展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又有各自的特點。
4.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是指社會形態通過新陳代謝、吐故納新而向前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質變和量變。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是指社會前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曲折前進是歷史的普遍規律。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
1.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因為:
①這兩對矛盾所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即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②這兩對矛盾存在于每個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
③這兩對矛盾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
④這兩對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決定并制約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解決。
⑤這兩對矛盾運動所體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形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即兩個“一定要適合”的規律。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2)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3)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二)階級斗爭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因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環節,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
其次,現代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的變革。
最后,現代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
2.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于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后果。
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
(1)唯心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主張英雄史觀
(2)唯物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主張群眾史觀
2.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是現實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內在根據。人的本質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與動物區別;二是人與人的區別。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勞動。從人與人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3.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的含義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首先,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再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最后,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①群眾觀點
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②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歷史人物對歷史事件有深刻影響,甚至有時能夠決定個別歷史事件的結局,從而導致歷史發展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重大變化。按其發揮作用的性質,歷史人物有些起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作用,有些起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作用。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都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