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
第 2 頁:第二章 |
第 5 頁:第三章 |
第 7 頁:第四章 |
第 8 頁:第五章 |
第 10 頁:第六章 |
第 11 頁:第七章 |
第 12 頁:第八章 |
第 14 頁:第九章 |
第 16 頁:第十章 |
第 21 頁:第十一章 |
第 24 頁:第十二章 |
第 25 頁:第十三章 |
第 26 頁:第十四章 |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
、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④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了共產黨的任務,從此把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了下來。
(2)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僦袊锩仨氉咿r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
a.國情決定。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
b.近代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c.敵人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并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
②中國革命之所以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a.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客觀條件)是根本原因。
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了經濟和政治條件。
中國是一個大國,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
軍閥割據和混戰,使紅色政權獲得發展縫隙。
b.農村深受多重壓迫和剝削,經歷民主革命的洗禮,革命的群眾基礎好。(必備客觀條件)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重要客觀條件)
d.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必要主觀條件)
e.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正確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證。(重要主觀條件)
(3)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及意義
、僦袊锩咿r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根本在于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關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的建設是革命的戰略陣地,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谛旅裰髦髁x革命道路的意義有:
a.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主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b.它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獨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
c.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他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
(1)統一戰線
、俳⒆顝V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是由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決定的。
a.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并尖銳對立,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卻占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
b.由于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不平衡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必要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盡可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诎胫趁竦匕敕饨ǖ闹袊鐣䴙榻⒑桶l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
a.近代中國社會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這一特點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愿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b.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因而能夠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③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
一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二是工人階級同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第一個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只有爭取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人民,鞏固工農聯盟,才能實現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第二個聯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壯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敵人,中國革命的勝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④黨領導和建立統一戰線的經驗。
a.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b.在革命進程中,必須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
c.對反共頑固派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
d.同頑固派的斗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
e.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聯合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合作)、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07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
(2)武裝斗爭
、傥溲b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總是憑借著反革命暴力對革命人民實行殘暴的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谥袊锩膭倮饕且揽恐袊伯a黨所領導的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沒有人民的軍隊,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
③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
、苋娜鉃槿嗣穹⻊帐侨嗣褴婈牭奈ㄒ蛔谥。
(3)黨的建設
①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要建設一個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诩訌婞h的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克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必須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聯系起來。
、墼邳h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聯系實踐,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優良作風,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4)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歷程
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3、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認真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革命理論。
、僬_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的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趯崿F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基本統一,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塾辛Φ毓奈韬屯苿恿耸澜缟媳粔浩让褡搴捅粔浩热嗣穹纯沟蹏髁x、殖民主義的斗爭,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