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特點
漢字有六個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有的是優點,有的是缺點。
(一)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系。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音節,一個語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音節,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不過,漢字同語素對應,并不是說漢字與語素相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漢字和語素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復雜的,畢竟漢字是文字單位,而語素是語言單位。漢字和語素間的復雜關系表現在,一個漢字可能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長度單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車站”的意義;也可能是幾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像外來詞“沙發、吉它、馬來西亞”等是受外來詞讀音的影響用漢字轉寫,其中的漢字沒有獨立的意義,這樣的詞語可以不考慮,漢語傳統中還有一些聯綿字,都是幾個漢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猶豫、躊躇”等。當然,大部分漢字是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山、河、燈、人、看”等。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比如英語的動詞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態變化,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詞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樣的,其音素要發生變化,這樣的語言用音素文字記錄比較合適,而動詞類似的含義,漢語是用一個個獨立的語素(詞)“正在、曾經、已經”等表示的,這種變化用寫法固定的漢字記錄就比較合適。又如英語的復數要在名詞后加詞尾s表示,這個語素也是在詞內部增加音素(即內部屈折)顯示出來的,而漢語,復數是增加一個語素“們”表示,非表人名詞主要在前面加數量詞體現,不是在詞內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用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漢字用來表示類似英語那樣的形態變化,就會困難重重。
漢字與漢語相適用,我們可以通過漢字借用來記錄朝鮮語、日語的情況反證。日本、朝鮮曾經先后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但是由于這兩種語言與漢語在語法規則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漢字只能記錄它們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對于有形態變化的部分,寫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漢字簡直一籌莫展,所以日語、朝鮮語用漢字記錄不完全合適,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態變化的部分,正因為如此,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諺文,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假名。而且歷史上,漢字曾經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借用,但是并沒有被直接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而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造,使之適合自己民族語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漢字記錄漢語可以非常有效地區別同音詞。漢語音節結構簡單,聲韻母配合只有400來個音節,聲韻調配合只有1200多個音節,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詞為主,單音節詞依然十分活躍,可以說是漢語語匯的基礎,這樣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態各異的漢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詞的作用,所以漢語同音詞雖然很多,但用漢字記錄,在書面上就把同音詞巧妙地區別開了,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勢-宮室-工事”、“形式-形勢-行事”、 “國是-國事-國勢”、“期中-期終”等同音詞,口頭上說出來,語音完全一樣,很容易混同,可是書面上用漢字記錄下來,形體各異的漢字很自然就把它們區別開來,根本就沒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們看幾組讀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異的漢字,對漢字的這種區分同音詞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ju(陰平):居、鞠、拘、狙、疽、駒、苴、掬、琚、趄
shi(去聲):是、市、式、事、示、視、世、勢、適、試、室、蝕、誓、逝、柿
li(去聲):力、立、瀝、嚦、例、利、里、粒、勵、笠、歷、莉、荔、栗、麗、隸
yi(去聲):意、義、藝、易、翼、異、奕、翳、億、抑、屹、役、逸、肄、臆、誼
上面4組漢字,每組聲韻調完全相同,可是漢字字形差別非常大,這樣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語素區別開來了。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經利用漢字的這個區別功能,用聲韻完全相同的漢字編寫了一個《施氏食獅史》的故事,抄錄在這里供大家欣賞: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假如用拼音文字記錄這些語素,按拼音文字的規則,讀音相同的語素,其字形也應該相同,那這些語素就根本無法從字形上區別開來。漢字從古代的表意字發展到形聲字,為什么沒有再進一步跨進拼音文字的行列,這同漢字的這個有效區別同音詞的功能不無關系,而且這也是不少人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一個重要的理由。的確,拼音文字從目前看是無法解決漢語同音詞問題的。
(二)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
因為漢字所記錄的是語素,而語素是音義的統一體,每個語素既有聲音又有意義,加上漢字的形體,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它可能代表好幾個語素,可能表示好幾個音節,但是獨立地看,每個漢字必定是表示一個音節的,必定是表示一個語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三者之間密不可分。這一點與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あ、い、う、え、お等,它們有形體,有自己的讀音,但是沒有意義,因此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因為它們記錄的是語言中的音素、音節,沒有獨立地和語素對應,因此單獨看都是沒有意義的。
正因為漢字的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初學漢字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后,進而學習詞就不困難了,例如我們學習了“電”字,可以和別的有意義的漢字組成“電話、電燈、電線、電視、電影、電流、電機、電表、電動”,而對這些個新詞,我們基本上不用重新學習記憶,很容易理解掌握,因為我們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漢字,實際上就等于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構成詞的語素,掌握了這些構詞成分的形、音、義,再來學習理解這些個詞語,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觀音素文字,人們在學習字的時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只有26個字母,幾節課就可以學會,日文有50音圖,初學也很容易,但到了學習詞的階段,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每個詞都有不同的拼寫形體,記憶起來也并非易事。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