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內痔主要表現為排便時無痛性出血和痔塊脫出,分為4期。
、衿冢号疟銜r無痛性出血,痔塊不脫出肛門外。
Ⅱ期:便血加重,嚴重時呈噴射狀,排便時痔塊脫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納。
、笃冢罕阊砍p少,痔塊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
、羝冢褐虊K長期脫出于肛門外或回納后又即脫出。
82.肛瘺是指直腸遠端或肛管與肛周皮膚間形成的感染性瘺管。
83.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直腸下段或肛管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并形成膿腫。
84.門靜脈高壓的臨床表現包括脾大、側支循環的建立和開放、腹水。尤其側支循環的建立和開放對門靜脈高壓癥的診斷有特征性意義,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最常見的開放側支之一。食管一胃底靜脈曲張,進食粗糙食物后可出現嘔血等上消化大出血的癥狀。
85.細菌性肝膿腫常見癥狀:寒顫和高熱;肝區持續脹痛或鈍痛;全身表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等。常見體征:肝區壓痛和肝腫大。
86.一期(前驅期)肝性腦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為輕度性格改變和行為失常。病人應答尚準確,但吐詞不清且較緩慢。腦電圖多數正常。
87.二期(昏迷前期)肝性腦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以精神錯亂、睡眠障礙、行為失常為主。伴有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踝痙攣及Babinski陽性、撲翼樣震顫,腦電圖有特征性異常。
88.三期(昏睡期)肝性腦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以昏睡和精神錯亂為主,神經系統體征持續或加重,多呈昏睡狀態,但可喚醒,可應答問話,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覺。腦電圖有異常波形。
89.四期(昏迷期)肝性腦病患者,神志完全喪失,不能喚醒。腦電圖明顯異常。
90.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臨床表現除具有一般膽道感染的夏柯三聯征處:往往還有血壓下降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表現,臨床稱之為雷講(Reynolds)五聯征。病情常發展迅猛,有時在尚未出現黃疸前已發生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癥狀。
91.膽石癥按照膽石的成分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混合結石3種。膽固醇結石以膽固醇為主要成分,常由于飲食和代謝因素使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所致;膽色素結石以膽紅素為主,常與膽道感染有關系;混合性結石由膽紅素、膽固醇、鈣鹽等多種成分組成。
92.膽管結石腹痛位于劍突下或右上腹部,呈陣發性、刀割樣絞痛,或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疼痛向右后肩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嘔吐。主要系結石嵌頓予膽總管下端或壺腹部刺激膽管平滑肌,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所致。
93.T型引流管應妥善固定,保持通暢,在改變體位或活動時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過腹部切口高度。如觀察膽汁引流量突然減少,應注意是否有堵塞或管道扭曲。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遠擠壓引流或用少量無菌生鯉鹽水緩慢沖洗,切勿用力推注。
94.由于胰酶或壞死組織液穿過筋膜和肌層進入腹壁兩側皮下,病人腰部兩側可出現灰紫色瘀斑,稱Grey-Turner征,臍周皮膚出現青紫,稱Cullen征。
95.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6~12小時開始升高,48~72小時后開始下降,血清淀粉酶超過正常值3倍即可診斷本病。尿淀粉酶常在發病后l2~14小時開始升高,大于256U有診斷價值。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輕重。
96.上消化道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消化性潰瘍。
97.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糞便隱血試驗呈陽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現黑便;胃內積血達250~300ml,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量不超過400ml時,一般不引起全身狀態。
出血量超過400~500ml,可出現全身癥狀。
98.內臟性疼痛特點:痛覺遲鈍,定位不準確。軀體性疼痛能準確反映病變刺激的部位,常引起反射性腹肌緊張。牽涉性疼痛指某個內臟病變產生的痛覺信號被定位于遠離該內臟的身體其他部位,如急性膽囊炎出現右上腹或劍突下疼痛的同時常伴有右肩背部疼痛。
99.炎癥性病變所致的腹痛特點:一般起病緩慢,腹痛由輕到重,呈持續性;體溫升高,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有固定壓痛點,可伴有反跳痛與肌緊張。
100.穿孔性病變所致的腹痛特點:腹痛突然,有時呈刀割樣持續性劇痛;迅速出現腹膜刺激征,易波及全腹,但病變處顯著;可有氣腹征,如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X線見膈下游離氣體;可有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消失。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