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血供應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發生嚴重持久的缺血導致心肌壞死。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在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基礎上,心肌缺血達1h以上,即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二)臨床表現
1.先兆表現:新發生的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發作頻繁且程度加重、持續時間長、硝酸甘油效果不好,或有乏力、胸悶、心悸等癥狀。
2.主要表現
(1)疼痛:為最早出現、最突出的癥狀。
誘因:心梗多不明顯。
性質:其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更劇烈,難以忍受,有恐懼及瀕死感。
部位:與心絞痛相似,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頜、頸部、背部放射而被誤診。
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或數天,經休息口服硝酸甘油不緩解。
(2)心源性休克:疼痛時血壓可下降,如收縮壓<80mmHg,同時患者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青紫、皮膚濕冷、脈搏細速、尿量減少、反應遲鈍,則為休克表現。
(3)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24h內發生率最高,也最危險。前壁心肌梗死:易發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頻發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RonT期前收縮等,心室顫動常是急性心肌梗死致死原因。下壁心肌梗死:易發生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等,并伴有血壓下降。
(4)心力衰竭:左心衰竭的表現,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肺水腫。
(5)胃腸道癥狀:可有惡心、嘔吐、上腹脹痛,嚴重者可有呃逆。
(6)發熱:于發病24~48h起有發熱,體溫38℃左右
3.體征:心尖部可聞舒張期奔馬律,心音減低,血壓下降。
(三)輔助檢查
1.心電圖改變
(1)特征性改變:
1)寬而深的異常Q波(Q>0.O4s>1/4R);面向壞死區的導聯出現 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壞死區周圍損傷區的導聯 3)T波倒置。面向損傷區周圍心肌缺氧區的導聯,
2.血清心肌酶測定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升高,其中肌酸磷酸激酶是出現最早、恢復最早的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為心肌所特有,故具特征性。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