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主要表現嘔血和黑便。
嘔血:出血量大,可呈鮮紅色或暗紅色;出血量不大,血液受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鐵血紅素,則呈褐色或咖啡色。
黑便:原因:血紅蛋白的鐵質經腸道內硫化物的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鐵。
顏色:排出的糞便漆黑發亮,稱柏油樣糞便。突然大量出血,引起腸蠕動加快,亦可排出暗紅色液狀便或新鮮血便。
失血和休克: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可導致失血和休克。
(一)常見病因
以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和肝硬化所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為最常見。
(二)觀察要點
1.鑒別嘔血與咯血
項 目 | 嘔 血 | 大量咯血 |
病史 | 胃腸道疾病史 | 支氣管、肺部或心血管疾病史 |
出血方式 | 嘔血 | 隨咳嗽而咯出 |
出血先兆 | 上腹中不適或疼痛 | 咳嗽、胸悶、喉癢 |
出血性狀 | 棕褐色咖啡渣樣,或混有食物殘渣,常呈酸性 | 鮮紅色,混有泡沫和痰液,常呈堿性 |
糞便與痰的性狀 | 均有黑糞,無痰 | 多無黑糞(除非咯血咽下),痰中帶血 |
潛在危險 | 可致休克 | 可致窒息 |
2.失血量判斷
(1)出血方式與血量
出血方式 | 24小時失血量 | 胃內積血量 |
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 大于5ml | |
柏 油 | 30~50ml | |
糞便呈咖啡色 | 100ml左右 | |
嘔出咖啡樣胃內容物 | 250~300ml |
(2)對大量出血病人每5~20分鐘測量血壓、脈搏1次;
觀察嘔血、便血的量及顏色;記錄尿量;并注意出血速度及隨之出現的癥狀,包括病人的主觀感覺、意識狀態、肢體溫度、皮膚與甲床色澤和頸靜脈充盈情況(表)。
出血程度 | 失血量 | 出血速度 | 臨床表現 | 后 果 | |||
血 壓 | 脈 搏 | 血紅蛋白下降(出血后6~12小時出現) | 臨床表現 | ||||
輕度 | 占總血量10%~15%失血量500ml± | 15分鐘以內 | 無明顯降低 | 無明顯增塊 | 無明顯變化 | 可有頭暈乏力 | 無危險 |
中度 | 中總血量20%±失血量1000ml± | 15分鐘以內 | 收縮壓下降至12kPa | 100次±/分 | 70~100g/L | 眩暈、口渴,煩躁不安,少尿 | 血容量不足 |
重度 | 占總血30%±失血量1500ml± | 15分鐘以內 | 收縮壓小于10.7kPa | >120次/分 | <70g/L | 面色蒼白,神志恍惚,心悸,四肢厥冷,頸靜脈無充盈,少尿或無尿 | 影響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
占總血量50%失血量2000ml± | 15分鐘以內 24小時 |
同上或測不出 同上 |
同上 同上 |
同上 同上 |
休克 休克 |
如不輸血亡 死亡罕見 |
3.判斷出血是否停止 主要根據嘔血、黑便的情況以及血壓、脈搏的穩定程序判斷。
如下列征象,提示繼續出血或再次出血:
①反復嘔血或黑便次數增加,嘔出物轉為暗紅色,腸鳴音亢進;
②雖經足量補充血容量,周圍循環衰竭現象未見改善;
③血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比積繼續下降;
④網織紅細胞計數及血尿素氮持續增高。
(三)護理問題
1.體液不足 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有關。
2.有受傷的危險 創傷窒息、誤吸與食管胃底黏膜長時間受壓。
(四)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2.補充血容量
出血性休克的糾正關鍵在于短期內輸入足夠量的全血和液體,這樣才能維持有效血循環。根據病人血壓、脈搏、周圍循環情緒、血紅蛋白量調整補液速度。
3.止血措施
使用止血劑:
胃潰瘍出血用冰鹽水洗胃,或在內鏡下噴灑藥物或用激光止血;
食管一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用雙氣囊三腔管壓迫止血或用硬化劑治療。
4.飲食
1)消化性潰瘍出血,可在止血后24小時給予溫流質飲食;
2)消化性潰瘍小量出血,一般不需禁食,可攝入少量流質飲食,以中和胃酸,減少饑餓性胃腸蠕動,有利止血;
3)食管一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需禁食時間較長,一般于出血停止48~72小時后可先試給半量冷流質飲食。
5.治療護理
立即建立靜脈通道準確地實施輸血、輸液、各種止血治療及用藥等搶救措施,輸液開始宜快,必要時測定中心靜脈壓作為調整輸液量和速度的論據。避免因輸液、輸血過多、過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腫,對老所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應注意。肝病病人忌用嗎啡、巴比妥類藥物;宜輸新鮮血,因庫存血含氨量高,易誘發肝性腦病。
6.健康指導
(1)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保太松等解熱鎮痛劑。
(2)應戒煙酒。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