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細菌性肝膿腫病人的護理
細菌性肝膿腫: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肝內化膿性感染
最常見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類桿菌屬等
一、病因
由于肝有雙重血液供應,又通過膽道與腸道相通,因而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多。病原菌入侵肝的常見病因和途徑
1.膽道系統:最主要的入侵途徑和最常見的病因,以左外葉最多見。
2.肝動脈體內任何部位的化膿性病變
3.門靜脈系統化膿性疾病
4.淋巴系統肝毗鄰部位的感染
5.肝開放性損傷細菌直接從傷口入侵
二、臨床表現
1.癥狀
(1)寒戰和高熱:最常見的早期癥狀。體溫可高達39~40℃,一般為稽留熱或弛張熱,伴多汗,脈率增快。
(2)肝區疼痛:多數出現肝區持續性脹痛或鈍痛,有時可伴有右肩牽涉痛或胸痛。
(3)消化道及全身癥狀:由于細菌毒素吸收及全身消耗,病人有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少數病人可有腹瀉、腹脹及難以止住的呃逆等癥狀。
2.體征:最常見為肝區壓痛和肝大,右下胸部和肝區有叩擊痛,嚴重者可出現黃疸,病程較長者,常有貧血。
三、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可高達90%以上,有核左移現象和中毒顆粒;
(2)肝功能檢查可見輕度異常。
2.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示:肝陰影增大,右膈肌抬高和活動受限。
(2)B超:能分辨肝內直徑2cm的液性病灶,并明確其部位和大小。
(3)放射性核素掃描、CT、MRI和肝動脈造影對診斷肝膿腫有幫助。
3.診斷性肝穿刺
四、處理原則
早診斷,早治療,包括處理原發病、避免并發癥。
1.非手術治療:適用于急性期尚未局限的肝膿腫和多發性小膿腫。
(1)支持治療:
(2)應用抗菌藥:大劑量、聯合應用抗菌藥。
(3)經皮肝穿刺膿腫置管引流術:
單個較大膿腫可在B超引導下穿刺抽膿,抽除膿液后可向膿腔注入抗菌藥,或由穿刺針內插入PTCD導管或細硅膠管作持續引流。
(4)中醫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
2.手術治療
(1)膿腫切開引流術:適用于較大的膿腫。
(2)肝葉切除術:
五、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肝膿腫及其產生的毒素吸收有關。
2.潛在并發癥:腹膜炎、膈下膿腫、胸腔內感染、休克。
3.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進食減少、感染引起分解代謝增加有關。
六、護理措施
1.有效控制感染,注意高熱護理
(1)引流管護理:旨在徹底引流膿液,促進膿腔閉合
1)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脫。
2)體位:半臥位,以利引流和呼吸。
3)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每天用生理鹽水多次或持續沖洗膿腔,觀察和記錄膿腔引流液的色、質和量。
4)防止感染:每天更換引流瓶。
5)拔管:當膿腔引流液少于10ml時,可拔除引流管,改為凡士林紗條引流,適時換藥,直至膿腔閉合。
(2)高熱護理
1)病室內溫度和濕度:保持病室空氣新鮮,定時通風,維持室溫于18~22℃,濕度為50%~70%。
2)保持舒適
3)觀察
4)攝水量:除須控制入水量者,保證高熱病人每天至少攝入2000ml液體,以防缺水。
5)物理降溫:頭枕冰袋、乙醇擦浴、灌腸(4℃生理鹽水)等。
6)藥物降溫:必要時用解熱鎮痛藥,如安乃近、柴胡等。
7)觀察不良反應:
2.病情觀察:
3.營養支持: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
保證足夠的液體攝入量
必要時經靜脈輸注血制品或提供腸內、外營養支持
4.其他:止痛
七、健康教育
1)指導病人遵循治療護理計劃要求。
2)講解肝膿腫的預防,治療知識。
3)出院后按期復診,或有明顯不適應及時就診。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