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持續性枕后(橫)位
1.概念
持續性枕后(橫)位—— 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在下降過程中,胎頭枕骨持續不能轉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體骨盆后方或側方,使分娩發生困難者。
2.原因
(1)骨盆異常:常發生于男型骨盆或類人猿型骨盆。
(2)胎頭俯屈不良。
(3)子宮收縮乏力。
(4)頭盆不稱。
(5)其他。
3.診斷
(1)臨床表現:臨產后胎頭銜接較晚,由于胎先露部不易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協調性宮縮乏力。產婦自覺肛門墜脹及排便感,過早使用腹壓,導致宮頸前唇水腫和產婦疲勞,影響產程進展。
(2)腹部檢查:胎背偏向母體后方或側方,在對側明顯觸及胎兒肢體。胎心在臍下一側偏外方聽得最響亮。
(3)肛門檢查或陰道檢查:
枕左(右)后位——胎頭矢狀縫位于骨盆斜徑上,前囟在骨盆右前方,后囟在骨盆左(右)后方。
枕左(右)橫位——胎頭矢狀縫位于骨盆橫徑上,后囟在骨盆左(右)側方。
行陰道檢查借助胎兒耳廓及耳屏位置及方向判定胎位。
(4)B型超聲檢查:根據胎頭顏面及枕部位置。
4.對母兒影響
(1)對產婦的影響:繼發性宮縮乏力→產程延長→手術助產,
(2)發生軟產道損傷
(3)產后出血
(4)感染機會
(5)生殖道瘺。
(6)對胎兒的影響: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圍生兒死亡率增高。
5.處理
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在骨盆無異常、胎兒不大時,可以試產。試產時應嚴密觀察產程,注意胎頭下降、宮口擴張程度、宮縮強弱及胎心有無改變。
(1)第一產程
潛伏期:保證產婦充分營養與休息。讓產婦向胎腹的方向側臥,以利胎頭枕部轉向前方。若宮縮欠佳,靜脈滴注縮宮素。
活躍期:①人工破膜②靜脈滴注縮宮素③試產過程中,出現胎兒窘迫征象,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
(2)第二產程:徒手將胎頭枕部轉向前方,使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陰道助產(低位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轉成枕前位困難時,也可向后轉成正枕后位——產鉗助產胎頭位置較高,行剖宮產術。中位產鉗禁止使用。
(3)第三產程:胎盤娩出后應立即靜注或肌注子宮收縮劑,以防發生產后出血。有軟產道裂傷者,應及時修補。
第四節 臀先露
1.臨床分類
根據兩下肢所取的姿勢分為:
(1)單臀先露或腿直臀先露:胎兒雙髖關節屈曲,雙膝關節伸直,以胎臀為先露。
(2)完全臀先露或混合臀先露:胎兒雙髖關節及雙膝關節均屈曲,以胎臀和雙足為露。較多見。
(3)不完全臀先露:以一足或雙足,一膝或雙膝或一足一膝為先露。較少見。
2.診斷
(1)臨床表現:發生宮縮乏力,宮頸擴張緩慢,產程延長。
(2)腹部檢查:宮底觸到圓而硬、按壓有浮球感的胎頭;恥骨聯合上方觸到不規則、軟而寬的胎臀,胎心在臍左(或右)上方聽得最清楚。
(3)肛查及陰道檢查:
(4)B型超聲檢查:能確定臀先露類型及胎兒大小,胎頭姿勢。
3.對母兒的影響
(1)對母體的影響:①胎膜早破②繼發性宮縮乏力③產后出血④產褥感染機會⑤宮頸撕裂
(2)對胎兒的影響:胎膜早破→臍帶脫出;臍帶受壓→胎兒窘迫;后出胎頭牽出困難→新生兒窒息、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及顱內出血。
4.妊娠期處理:妊娠30周后仍為臀先露應予矯正。
方法有:
(1)胸膝臥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鐘,連續作1周后復查;
(2)激光照射或艾炙至陰穴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5次為一療程;
(3)外倒轉術用于上述矯正方法無效者,于妊娠32~34周行外倒轉術。術前半小時口服硫酸舒喘靈4.8mg。
5.分娩期處理:分娩前作出正確判斷,決定分娩方式。
(1)剖宮產指征:狹窄骨盆、軟產道異常、胎兒體重大于3500g、胎兒窘迫、高齡初產、有難產史、不完全臀先露等。
(2)經陰道分娩的處理
、俚谝划a程:不灌腸,少做肛查。必要時陰道檢查。嚴密觀察胎心及產程進展。為使宮頸和陰道充分擴張,消毒外陰后,用“堵”外陰法。
、诘诙a程:導尿,初產婦作會陰側切術。有3種分娩方式:
1)自然分娩:胎兒娩出不作任何牽拉。
2)臀助產術:當胎臀自然娩出至臍部后,胎肩及后出胎頭由接產者協助娩出。臍部娩出后,一般應在2~3分鐘娩出胎頭,最長不能超過8分鐘。
3)臀牽引術:胎兒全部由接產者牽拉娩出,對胎兒損傷大不宜采用。
、鄣谌a程:產程延長易并發子宮乏力性出血。胎盤娩出后,肌注縮宮素防止產后出血。行手術操作及軟產道損傷應及時縫合,并給抗生素預防感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