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初級中藥師考試輔導匯總
研究目的
1)闡明復方的作用機制:復方作用的原理,可用藥理學方法加以闡明。例如生脈散對動物實驗性休克具有強心、升壓作用。發現其強心作用系由于興奮心肌的β受體,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謝,抑制心肌細胞膜ATP酶活性,改善心肌細胞膜對某些陽離子的主動轉運,并使心跳復搏等。這完全符合傳統記載的益氣養陰斂汗固脫的功能。
2)剖析藥物的配伍關系:通過藥理研究,可以了解復方中某些藥物的配伍關系是協同作用(增強或相加),還是拮抗作用。前巳例舉茵陳、梔子、大黃組成的茵陳蒿湯,利膽作用增強;柴胡和甘草或芍藥合用,能降低柴胡的毒性反應等。再以六神丸為例,它由麝香、牛黃、蟾酥、雄黃、珍珠、龍腦六味藥組成。現代研究證明,強心以蟾酥為主,系促進心肌能量代謝中必需蛋白激酶的生物合成;牛黃也有加強心臟收縮作用。抗炎作用研究提示,對毛細血管通透性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比氫化考的松或蘆丁強。牛黃和蟾酥配伍,蟾酥和麝香配伍都是相加作用;麝香與牛黃配伍為增強作用;故三藥并用時作用顯著增強,效力為蘆丁的8倍。六神丸對肉芽腫形成也有抑制作用。當麝香、牛黃、蟾酥(2:3:3)配伍時有增強作用,效果為六神丸的8.2倍,比單味蟾酥大兩倍多。又六神丸中的麝香、牛黃都能抑制白細胞游走;蟾酥單用則促進白細胞游走,但蟾酥與牛黃配伍,卻使抑制作用增強。
3)提高對復方立法組方的理論認識:白虎加人參湯是知母、石膏、人參、甘草、粳米組成的古方。有人將其用于動物實驗性糖尿病的研究,結果指出:用湯劑口服,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單味知母或人參口服,也有相同作用,其他三藥則無明顯降血糖效果。如人參、知母合用,則降血糖作用有所拮抗。在二者比例為3:5時,尚有降血糖作用。如1.8:1時,則降血糖作用幾乎消失。人參劑量越大,二者合用時降血糖作用越差,但加入石膏則作用增強。即當知母、人參在一定劑量比例配伍降糖作用減弱時,石膏加入可恢復其降血糖效能。如再加入甘草、粳米,也出現相加作用。
4)發現新用途。可進行老藥新用,老方新用的研究。例如柴胡桂枝湯由柴胡、黃苓、半夏、芍藥、桂枝、大棗、人參、甘草和生姜所組成,原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緒為主證。近由藥理研究證明柴胡桂枝湯對蝸牛神經元的自發放電活動有抑制作用并有抗小鼠聽源性驚厥作用。至于青皮、枳實抗休克作用的研究,生脈散、參麥飲藥理研究都是老藥新用的發展例證。這樣從臨床觀察到實驗研究,再從實驗到臨床,反復探討,可以發現更多的效用。
5)創制新方:原由蘇合香油、青木香、沉香、麝香、丁香等15味藥組成的蘇合香丸,精簡而成六味藥的冠心蘇合丸(青木香、檀香、蘇合香、冰片、乳香、朱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經藥理實驗以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為指標,發現蘇合香、冰片作用顯著,改變劑型后稱蘇冰滴丸。這是與蘇合香丸差異很大的一張新設處方。由六神丸組方開始,以后圍繞這張基本方而出現的救心丸、益心丸、環心丹、中國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都是據以創制的新方。
研究方法
復方除在臨床上觀察研究、總結療效外,用現代科學方法的實驗研究已引起多方的關注,復方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途徑,而各種途徑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1)選方原則
選方應以臨床療效為基礎。選擇臨床常用、組成簡單的復方,先進行實驗研究,制定藥理指標,觀察對動物離體及整體的反應及對病理模型的作用。也可先研究“藥對”的基本作用,為了解復方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礎。如當歸與川芎、芒硝與大黃、天冬與麥冬伍用等都是重要的“藥對”。由于他們組成簡單,作用方向一致,故研究較易。也可從基本方著手。基本方一般療效較好,組成比較簡單,許多方劑都以此為基礎再加味組成,開展研究較易,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較大。且研究了一個基本方的藥理作用就可為研究與此有關的一類方的藥理作用打下基礎。如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是桂枝湯類的基本方,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可設想研究其對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對免疫、血液循環系統(主要是微循環)、胃腸道平滑肌及對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的影響,以及解熱鎮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湯,治“氣從少腹上沖心”的奔豚證,顯示了桂枝的心臟作用;原方重用芍藥成了桂枝加芍藥湯,適應證增加了“腹滿時痛”,突出了芍藥治腹滿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湯,治證有“手足冷,身痛不仁”,顯示附子有鎮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環作用,原方加葛根稱為桂枝加葛根湯,治桂枝湯證有項背強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項背強痛等,說明研究了桂枝湯一方后可為研究這一類的許多方子奠定基礎。
方劑來源廣泛,有歷代醫方書中的老方,也有現代臨床報道的新方,還有經方、時方;不論什么方,總以有無療效為依據。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方,多數是方簡效高,故可以選作研究課題。但漢唐以后的方,也有很多屢經驗證卓有成效的名方,特別是解放以來中醫院校設立后的一些新方,病例多,驗證廣,符合當前防病治病需要,作為研究課題更切合實際些。另外有一些為人民群眾喜用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藥,也是研究的重要對象。總之,選題應以療效為基礎。
(2)指導思想。
藥理研究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與中醫的理論和臨床相結合。中醫診病處方要辨證,故中藥復方研究,也必須與“證”相結合。注意那幾味藥怎樣配伍,才能解決某“證”,從而有可能闡明該味藥或幾味藥在復方中所起的作用。如對血瘀證,應首先研究活血化瘀治則。須針對“證”的治療,考慮復方藥理研究中的病理模型問題。根據過去幾年對冠心2號方、通脈靈及其他有關活血化瘀方的研究,初步認為該類藥物具有改善微循環、抗炎、抗變態反應、促進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組織缺氧,增加腦血管、腎血管及冠脈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形成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對用于血瘀證的治療已提供了相當有說服力的藥理依據。又如通過桂附八味及六味地黃丸治療陰虛陽亢、腎陰虛型和腎陽虛型高血壓,分別相當于神經原性、腎性和內分泌性高血壓病,也促進并溝通了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