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2 頁:參考答案 |
一、A1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潛伏期一般30~50天,在年幼兒童可較短。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三聯征。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一般6個月后才能獻血。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壞輔助性T細胞(CD4+)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受損,最后并發各種感染和腫瘤。該病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注射途徑、母嬰傳播等。
5、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白喉桿菌為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用奈瑟染色菌體染成黃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藍色或深藍色顆粒,稱為異染顆粒,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鹽和核糖核酸,是本菌形態特征之一。無毒株被帶毒素基因的β-棒狀桿菌噬菌體所感染而成為溶原性細菌時,便可產生白喉外毒素,并可隨細胞分裂而遺傳給子代細菌。本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是白喉毒素。錫克試驗用于測定人體對白喉有無免疫力,確定是否需要預防接種。對密切接觸過白喉病人的易感兒童,可肌內注射1000~2000單位白喉抗毒素作緊急預防,同時注射白喉類毒素以便延長免疫力。
6、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白喉的治療中,白喉抗毒素有重要作用,其能中和局部病灶和血循環中的外毒素,避免對組織的進一步損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不能中和已經與細胞結合的外毒素,故應盡早使用。抗毒素不能殺滅細菌,與抗生素不能相互替代,故在使用抗毒素的同時使用抗生素。
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重癥白喉可并發中毒性心肌炎、周圍神經麻痹及繼發感染。
8、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抗生素治療:不能替代抗毒素,與其合用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首選青霉素或紅霉素,應用7~10天。
9、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抗生素治療可選用紅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療程7~10天。
10、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百日咳
痙咳期1?6周,也有長達2個月。痙咳特點為陣發性接連不斷的痙攣性短咳,連續數十聲,患者面紅唇紫,張口伸舌,涕淚俱下,頸靜脈怒張,緊接痙咳后有一次深長吸氣,伴高調雞鳴樣吼聲,痙咳時舌外伸,舌系帶反復摩擦門齒,發生舌系帶潰破,眼瞼浮腫,結膜出血,面部有出血點。新生兒和嬰幼兒則以屏氣、發紺、窒息、甚至驚厥,心率減慢乃至停止猝死;純后w溫正常,肺部無陽性體征。
1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HCMV屬于皰疹病毒,基因組為雙鏈DNA,抗原種類很多,具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和潛伏-活化特性。
1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HBV的抵抗力較強,但65℃10小時、煮沸10分鐘或高壓蒸氣均可滅活HBV。
1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腦脊液分離到病毒可確診。
1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阿昔洛韋本品為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是目前治療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的首選藥物。
1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腦脊液的變化:外觀清亮,白細胞數輕度升高(可在3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后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16、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水痘皮疹數量較多,數百至數千個不等。一般首先出現于面部、頭皮和軀干,其分布呈向心性,以發際、胸背較多,四肢面部較少,手掌足底偶見。
17、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接觸麻疹后5天內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0.25ml/kg,可預防麻疹;若5天后注射者,僅能減輕癥狀。被動免疫只能維持3~8周,以后應采取主動免疫。
18、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程序規定:8個月初免,7歲時復種。麻疹流行時,可在接觸麻疹后2天內對易感者應急接種,以防發病或減輕癥狀。人丙種球蛋白(0.25ml/kg)在接觸麻疹后5天內肌注可預防患病;接觸5天后注射只能減輕癥狀。被動免疫維持3~8周。
19、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人丙種球蛋白(0.25ml/kg)在接觸麻疹后5天內肌注可預防患病;接觸5天后注射只能減輕癥狀。
20、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典型麻疹潛伏期6~18天,一般10~14天,免疫者可延至21~28天。
2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前驅期:一般3~4天。發熱、結合膜炎、上感樣表現和柯氏斑(為雙側頰黏膜見直徑0.5~1mm大小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
2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傳染性,如并發肺炎等并發癥,則傳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2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皮疹先見于耳后、發際,漸及額部、面部、頸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軀干和四肢,最后達手掌和足底。皮疹初為紅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
2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皮疹初為紅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初發時皮疹稀疏,疹間皮膚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顏色加深呈暗紅色。不伴癢感。
2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控制傳染源: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一般患者隔離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長至出疹后10天。對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隔離檢疫3周,接受過被動免疫者可延至4周。
2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被動免疫:接觸麻疹后5天內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0.25ml/kg,可預防麻疹;若5天后注射者,僅能減輕癥狀。被動免疫只能維持3~8周,以后應采取主動免疫。
2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麻疹通過患者的呼吸、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病后可產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獲終身免疫。
2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麻疹前驅期約3-5天,有發熱、卡他癥狀,麻疹早期診斷最有意義的臨床表現是麻疹黏膜斑,又稱Koplik斑。
2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麻疹病人引起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統傳染病。麻疹病人是傳染源,從潛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麻疹病例主要是學齡前兒童。發病高峰多在冬季。
3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猩紅熱皮疹在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點形成紫紅色線條,即帕氏線。
二、B
1、
【正確答案】 A
【正確答案】 D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已知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腸道柯薩奇病毒A組和B組、?刹《、脊髓灰質炎病毒、腺病毒、傳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其中以柯薩奇病毒B1~6型最為常見。
概述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一種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病原為人類皰疹病毒6型。臨床特征是:持續高熱3~5天,熱退疹出。本病多見于6~18個月小兒,3歲以后少見。
EB病毒感染系EB病毒(EBV)所致,多發生于兒童期,臨床表現多樣。有發熱、咽峽炎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淋巴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簡稱傳單〕。
2、
【正確答案】 C
【正確答案】 E
【正確答案】 D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小兒敗血癥起病急,常有高熱(如弛張熱)及全身不適,如頭痛、寒戰、納差、蒼白。
瘧疾臨床表現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的發作和間歇期癥狀的消失為臨床診斷瘧疾的有力佐證。
結締組織疾病包括很多疾病,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
3、
【正確答案】 E
【正確答案】 D
【正確答案】 B
【正確答案】 C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兒童發病率及病死率較高,可有多種臨床類型。
咽結合膜熱:病原為腺病毒3、7型,常發生于春夏季。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為特征,可散發或發生小流行。多呈高熱,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側或兩側濾泡性眼結膜炎,可伴球結膜出血。頸部、耳后淋巴結腫大,有時有胃腸道癥狀。病程1~2周。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稱“傷風”或“感冒”。四季均可發病,但冬季更多見。
常見的致病病毒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冠狀病毒等。
化膿性扁桃體炎病原體多數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往往起病急,咽痛明顯、伴有高熱(體溫可達39攝氏度以上)查體可發現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色膿性分泌物。有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而肺部查體無異常體征。
皰疹性咽峽炎:病原為柯薩奇病毒A組,好發于夏秋季。急起高熱,咽痛,流涎,畏食,嘔吐等?梢娧什砍溲,咽腭弓、懸雍垂、軟腭等處有2~4mm大小的皰疹,周圍有紅暈,皰疹破潰后形成小潰瘍。病程1周左右。
4、
【正確答案】 C
【正確答案】 B
【正確答案】 A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源為患者(腮腺腫大前7天到后9天唾液帶病毒)和隱性感染者。病毒經呼吸道傳播。好發年齡為5?14歲,常在集體機構中流行,冬春季為高峰季節。
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基因為單股正鏈RNA,有3個血清型(I、II、Ⅲ型)3型間無共同抗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都是傳染源;颊咴跐摲谀╅_始從鼻咽分泌物(不超過病后1周)和糞便(時間較久,個別長達3~4個月)排病毒。病毒經污染用具、食物或水源傳播。
5、
【正確答案】 B
【正確答案】 C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流行性斑疹傷寒病原體為普氏立克次體,呈微小球桿狀,對熱、紫外線及一般化學消毒劑均敏感。
地方性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莫氏立克次體,有不耐熱抗原。多見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恙蟲病病原為恙蟲病立克次體,雙短桿狀或球狀微生物,寄生于細胞內,對熱及化學消毒劑抵抗力差,在加熱55℃10分鐘即被殺滅,但耐寒冷。自然宿主為鼠及野生嚙齒動物,鳥及家禽也為儲存宿主。
Q熱病原體為立克次體中的貝納柯克斯體,呈短桿狀或球狀小體,為多形性,吉姆薩染色呈紫色,對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較其他立克次體為強,加熱至70~90℃需30分鐘以上才能殺滅。主要通過接觸牛、羊等病獸而得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