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2 頁:答案 |
上肢骨、關節損傷
一、A1
1、患者男,20歲。騎車被撞到,右肩著地。X線檢查:右鎖骨中1/3骨折,斷端移位明顯。患者就診期間始終保持著頭向右側偏斜,左手掌支托著有肘部的位置,主要原因為
A、骨折合并右臂叢神經損傷,右上肢肌力減退
B、骨折合并有頸肩部軟組織扭傷,采取的強迫體位
C、該體位可放松肌肉和減輕上肢重力牽引,減少骨折端的疼痛
D、該體位可暫時制動,減少骨折端出血
E、骨折合并右鎖骨下血管損傷,該體位可減少上肢缺血情況
2、患者女,24歲摔倒后肩部疼痛2小時,查體:患肩下沉,患肢活動障礙,頭向患側偏斜,Dugas征陰性,最可是診斷是
A、肱骨外科頸骨折
B、肩關節脫位
C、橈骨小頭半脫位
D、臂叢神經損傷
E、鎖骨骨折
3、患兒男,6歲,X線檢查診斷鎖骨青枝骨折。正確的處理
A、手術內固定
B、不予處理
C、臥床2周
D、三角巾的懸吊患者3周
E、手法復位,“8”字繃帶外固定
4、鎖骨骨折可發生的合并損傷的是
A、交感神經損傷
B、頸2、3神經根損傷
C、臂叢神經炎
D、膈神經損傷
E、副神經損傷
5、單純性肩關節脫位采用三角巾懸吊上肢固定,一般固定的時間為
A、2周
B、1周
C、5周以上
D、3周
E、4周
6、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斷端,典型的移位方向是
A、近折斷向后上移位,遠折斷向前下移位
B、近折斷向后下移位,遠折斷向前移位
C、近折斷向后下移位,遠折斷向尺側移位
D、近折斷向前下移位,遠折斷橈側移位
E、近折斷向前下移位,遠折斷后上移位
7、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段端,最常見的移位方向是
A、遠折端向上移位
B、近折端向后移位
C、近折端向尺側移位
D、近折端向橈側移位
E、遠折端向前移位
8、肘關節脫位的特有體征
A、肘后三角關系異常
B、肘關節處于半伸直位
C、患肘腫痛,不能活動
D、以健側手托患側前臂
E、肘后三角關系正常
9、關于肘關節損傷后遺癥,下列選項不正確是
A、肘關節骨化性肌炎的發生率兒童高于成年人
B、肘內翻畸形的發生率為9%-57%,內翻大于20°即應手術治療
C、創傷性骨化性肌炎與進行骨化性肌炎不是一種疾病,發病部分與表現亦不相同
D、肘外翻達35°以上者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E、肘關節損傷后可繼發尺神經
10、典型的Smith骨折遠端的移位情況是
A、向尺側及背側移位
B、向橈側及背側移位
C、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脫位
D、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脫位
E、只向背側移位
11、前臂雙骨折易導致
A、血管損傷
B、肌腱斷裂
C、骨筋膜室綜合征
D、旋轉功能障礙
E、神經損傷
12、前臂雙骨折的治療措施,不包括
A、若一骨干為橫行骨折,另一骨干為斜行骨折,手法復位時應先復位橫行骨折
B、可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
C、X線證實骨折愈合前,禁止前臂旋轉活動
D、應警惕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生
E、尺橈骨均可橫行骨折,且骨折發生在中段,應先復位橈骨
13、肱骨外科頸骨折分類包括除了
A、內收型骨折
B、伸直型骨折
C、無移位骨折
D、粉碎性骨折
E、外展性骨折
14、肱骨外科頸骨折是發生在肱骨解剖頸下
A、3-4 cm
B、4-5cm
C、5-6 cm
D、1-2 cm
E、2-3 cm
15、患者男,28歲。外傷致肱骨中下段1/3骨折,伴有橈神經損傷。臨床上處骨折體征處,還可出現體征
A、屈指、伸指功能喪失
B、屈指、屈腕功能喪失
C、伸腕功能存在,伸指功能喪失
D、手指不能靠攏
E、伸指、伸腕功能喪失
二、A2
1、患兒男,3歲。右手被大人突然牽拉后,哭述右臂痛,活動受限。查體:右手拒絕取物,肘略屈,前臂略旋前。最可能的診斷是
A、前臂骺軟骨損傷
B、腕關節脫位
C、肱骨骺損傷
D、橈骨小頭半脫位
E、肘關節脫位
2、患者女,18歲。肘關節半屈位跌倒,手掌著地,致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遠骨折斷端向后上方與橈側移位。手法復位時,錯誤的是操作是
A、以同側腋窩部向上做反牽引
B、仰臥,屈肘50°,前臂至于中立位,沿前臂縱軸牽引
C、必須完整矯正橈側方移位
D、充分矯正遠側段的向后移位
E、拔伸牽引,充分矯正短路移位與成角移位
3、患者男,68歲。外傷致右Colles骨折,并有嵌插,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該患者的的治療宜采取
A、局部理療
B、夾板固定或石膏固定
C、牽引治療
D、手法復位
E、手術治療
4、患者女,33歲,左上肢外展位跌倒,手掌著地,當即左肩腫痛。查體:左肩部飽滿,局部稍下方凹陷有明顯壓痛,患肩活動障礙。最可能的診斷是
A、左肩軟組織損傷
B、肱骨外科頸骨折
C、肱骨外科頸骨折合并關節脫位
D、左肩關節前脫位
E、左肩關節后脫位
5、1歲幼兒,發生左臂肱骨干中下1/3段青枝骨折,最好的治療是
A、開放復位
B、三角巾懸吊3周
C、"8"字繃帶
D、克氏針固定
E、手法復位
三、A3/A4
1、36歲,男性。翻車肩部外傷,半小時后來院,查左鎖骨中外1/3處明顯畸形,局部腫脹明顯,瘀血,橈動脈搏動觸不到,手部發涼,皮色蒼白,血壓80/40mmHg。
<1> 、該患應首先做哪項處置
A、立即拍照X線片
B、立即做化驗各項檢查
C、做血管造影
D、立即補液,輸血
E、整復骨折,固定
<2> 、該患正確的治療方法是
A、手法復位,橫8字繃帶固定
B、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C、牽引治療
D、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探查臂叢神經
E、手術修復血管,內固定,再加適當的外固定
2、5歲小兒,2小時前上樓梯時其母牽拉手臂后,出現哭鬧,述右臂疼痛,來院后查體:右上肢處于半屈、旋前位,活動受限,初步考慮橈骨頭半脫位。
<1> 、其橈骨頭易脫位的主要原因是
A、橈骨頭關節面積小
B、關節窩淺
C、無韌帶肌腱附著
D、關節囊負壓增加
E、鷹嘴半月切跡發育不良
<2> 、關于治療中下述觀點錯誤的是
A、不用麻醉即可手法復位
B、復位時一手拇指按壓橈骨頭,另一手將患肢做旋前旋后活動
C、復位時成功標志是肘后三角關系恢復正常
D、復位后不必固定
E、X線攝片一般不能發現橈骨頭脫位改變
3、患兒男,4歲。被母親牽拉右手上臺階時,突然哭鬧,拒絕使用右上肢
<1> 、檢查時最可能發現的陽性體征是
A、肘后三角關系異常
B、肘關節腫脹
C、肘內翻
D、橈骨小頭壓痛
E、Dugas征(+)
<2> 、診斷首先考慮是
A、右肘關節脫位
B、右上肢軟組織損傷
C、肱骨髁上骨折
D、右肩關節脫位
E、右橈骨小頭半脫位
4、中年男性,右上肢外展牽拉傷,患肩疼痛,以健手托患側前臂。檢查:患側方肩,杜加氏征陽性。
<1> 、治療上首選
A、懸吊牽引
B、皮膚牽引
C、骨牽引
D、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
E、手法復位外固定
<2> 、其可能的診斷是
A、鎖骨骨折
B、肱骨解剖頸骨折
C、肱骨外科骨折
D、肩關節脫位
E、肩鎖關節脫位
5、女性,43歲,1小時前步行中后仰跌倒,右手掌撐地,右肩部疼痛,皮下淤血,不敢活動。方肩畸形,Dugas征陽性。
<1> 、臨床診斷首先考慮
A、右肩周軟組織損傷
B、右肩關節前脫位
C、肱骨外科頸骨折
D、肱骨解剖頸骨折
E、肩鎖關節脫位
<2> 、首先需要對右肩關節做的輔助檢查是
A、X線正位平片
B、X線正側位平片
C、X線正位及穿胸位平片
D、CT
E、肩關節鏡
<3> 、治療方案應首選
A、行橫“8”字繃帶貼膠布固定
B、肌注哌替啶手法復位
C、做術前常規檢查,行手術切開復位
D、收入院右前臂皮膚牽引
E、收入院行右尺骨鷹嘴骨牽引
<4> 、其肩關節固定的位置應是
A、肩關節置于內收,內旋位屈肘90°
B、肩關節置于外展,內旋位屈肘90°
C、肩關節置于外展,外旋位屈肘90°
D、肩關節置于外展,外旋肘伸直位
E、肩關節內收,內旋,肘伸直位
<5> 、最常見的合并損傷是
A、肱骨大結節骨折
B、肱骨頭骨折
C、肱骨小結節骨折
D、肩鎖關節脫位
E、肩峰骨折
6、患兒6歲,跌倒時手掌著地,查體肘關節半屈狀,肘部明顯腫脹及壓痛,皮下有瘀斑,呈向外突出畸形,橈動脈搏動脈減弱,肘后三角存在,被動伸指時有劇疼痛
<1> 、該患最有可能的診斷是
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B、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C、肘關節脫位
D、橈骨小頭半脫位
E、尺骨鷹嘴骨折
<2> 、該患正確的治療方案是
A、立即切開筋膜減壓
B、尺骨鷹嘴牽引
C、手法復位+石膏托固定
D、切開復位+內固定
E、血管擴張劑+探查肱動脈+骨折復位+內固定
7、女童,10歲,和小朋友追逐打鬧時不小心跌倒,跌倒時左手掌著地。查體:肘部向后突出呈半屈狀,肘部明顯腫脹,但肘后三角關系正常。
<1> 、根據患兒情況,診斷為
A、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B、肱骨外科頸骨折
C、肘關節脫位
D、肱骨干骨折
E、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 、若該骨折未能及時矯正時,患兒最常見的晚期后遺癥是
A、肘關節前脫位
B、肘內外翻畸形
C、正中神經受損
D、尺神經受損
E、肘關節后脫位
8、患者男,22歲,跌倒時左手掌著地。查體:肘部向后突出并與處于半屈狀,肘部明顯腫脹,肘后三角關系正常
<1> 、最可能診斷是
A、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B、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C、尺骨鷹嘴骨折
D、橈骨小頭半脫位
E、肘關節脫位
<2> 、能夠簡單、準確了解病情的檢查方法是
A、肱骨下為中心的MRI檢查
B、肱骨全長的X線正側位
C、肱骨下1/3斜位X線檢查
D、肱骨下1/3為中心,包括肘關節的X線正側位片
E、肱骨下1/3部位CT檢查
<3> 、根據檢查結果,治療適宜采取
A、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B、單純石膏固定
C、彈性繃帶“8”字固定
D、骨牽引治療
E、切開復位內固定
<4> 、該型骨折未能矯正后,最常見的晚期后遺癥是
A、尺神經損傷
B、肘關節后脫位
C、前臂缺血性肌攣縮
D、肘關節前脫位
E、肘內翻畸形
<5> 、經處理后患者出現左側橈動脈搏動減弱,被動伸指時有劇痛。此時,合理的治療措施
A、尺骨鷹嘴牽拉
B、立即切開筋膜減壓
C、立即手術探查肱動脈,切開減壓,骨折復位內固定
D、臂叢麻醉或應用血管擴張無效后,切開復位,內固定
E、再次手法復位,石膏托固定
9、患者,男性,27歲,3小時前騎車不慎摔倒,隨后出現右側前臂疼痛、腫脹畸形,不能活動,來院查體:骨擦感陽性,X線提示前臂雙骨折。
<1> 、X線提示尺骨上1/3骨干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提示
A、孟氏骨折
B、蓋氏骨折
C、Colles骨折
D、Smith骨折
E、Barton骨折
<2> 、若其他并發癥,該患者骨折斷端愈合形成內外骨痂,理論上至少需要
A、2周
B、6周
C、12周
D、24周
E、1年
<3> 、經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后,患者述患肢感覺異常,屈曲時出現疼痛,應想到
A、繞神經損傷
B、尺神經損傷
C、骨筋膜室綜合征
D、缺血性骨壞死
E、創傷性骨關節炎
10、患者女,35歲。5小時前摔傷左前臂。檢查發現前臂腫脹,皮膚破損流血,瘀斑,劇痛,并有短縮畸形
<1> 、診斷首先要考慮是
A、骨筋膜間室壓力增高
B、前臂軟組織挫裂傷
C、尺骨骨折
D、橈骨骨折
E、尺橈骨雙骨折
<2> 、該骨折的位置在
A、旋前圓肌止點與旋前方肌止點之間
B、肱二頭肌止點與旋后肌止點之間
C、旋前方肌與肱橈肌止點之間
D、旋后肌止點與旋前圓肌止點之間
E、肱橈肌止點與旋前圓肌止點之間
<3> 、患者在院外就診曾經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5小時后感覺左前臂劇痛,手指麻木、腫脹、活動不靈,主要原因是
A、靜脈受壓
B、動脈和靜脈受壓
C、動脈受壓
D、神經受壓
E、神經和靜脈受壓
<4> 、入院后給予清創復位,石膏外固定。48小時后患者出現體溫不升,傷口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此時,最可能的情況是
A、骨筋膜室綜合征
B、組織壞死
C、氣性壞疽
D、血腫吸收
E、傷口感染
11、患者,男性,65歲。跌倒致右側股骨頸骨折后2天。
<1> 、最有可能發現的陽性體征是
A、右腹股溝腫脹及皮下瘀斑
B、右下肢感覺障礙
C、右下肢縮短、外旋畸形
D、右側髖關節屈曲畸形
E、右下肢運動時,腹股溝部出現摩擦音
<2> 、下一步最合適的檢查是
A、髖關節X線檢查
B、CT檢查
C、髖關節檢查
D、髖關節核素掃描
E、血管造影
<3> 、如發現患者右股骨頸骨折移位,閉合復位成功后最宜用
A、石膏外固定
B、骨牽引治療
C、固定支架
D、穿“丁”字鞋
E、加壓空心釘內固定
四、B
1、A.孟氏骨折
B.蓋氏骨折
C.Colles骨折
D.Smith骨折
E.Barton骨折
<1> 、橈骨下1/3骨折舍并尺骨頭脫位
A B C D E
<2>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
A B C D E
<3> 、屈曲型橈骨下端骨折
A B C D E
<4> 、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
A B C D E
<5> 、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合并腕關節脫位
A B C D E
2、A.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
B.三角巾懸吊
C.骨牽引治療
D.橫“8”繃帶固定
E.手法復位懸垂石膏固定
<1> 、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宜采用
A B C D E
<2> 、肱骨干中、下段長斜性骨折宜采用
A B C D E
3、A.正中神經損傷
B.橈神經損傷
C.尺神經損傷
D.腋神經損傷
E.肌皮神經損傷
<1> 、肱骨干骨折可損傷
A B C D E
<2> 、肱骨外科頸骨折可損傷
A B C D E
<3>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可損傷
A B C D 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