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索引:
一、【問題】頭痛的常見病因和臨床特點有哪些?
二、【問題】頭痛常見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三、【問題】頭痛的處理原則有哪些?
具體解答:
一、【問題】頭痛的常見病因和臨床特點有哪些?
【解答】
1.常見病因
(1)顱腦病變
①感染:如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腦膿腫等。
②血管病變: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畸形、風濕性腦脈管炎和血栓閉塞性腦脈管炎等。
③占位性病變:如腦腫瘤、顱內轉移瘤、顱內囊蟲病或棘球蚴病等。
④顱腦外傷:如腦震蕩、腦挫傷、硬膜下血腫、顱內血腫、腦外傷后遺癥。
⑤其他:如偏頭痛、叢集性頭痛、頭痛型癲癇、腰椎穿刺后及腰椎麻醉后頭痛。
(2)顱外病變
①顱骨疾病:如顱底凹入癥、顱骨腫瘤。
②頸部疾病: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
③神經痛: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及枕神經痛。
④其他:如眼、耳、鼻和齒疾病所致的頭痛。
(3)全身性疾病
①急性感染:如流感、傷寒、肺炎等發熱性疾病。
②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病、心力衰竭。
③中毒:如鉛、酒精、一氧化碳、有機磷、藥物(如顛茄、水楊酸類)等中毒。
④其他:尿毒癥、低血糖、貧血、肺性腦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月經及絕經期頭痛、中暑等。
(4)神經癥:如神經衰弱及癔癥性頭痛。
2.臨床特點
(1)發病情況:急性起病并有發熱者常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劇的頭痛,持續不減,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而無發熱者,提示顱內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長期的反復發作頭痛或搏動性頭痛,多為血管性頭痛(如偏頭痛)或神經癥。慢性進行性頭痛并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如嘔吐、緩脈、視神經乳頭水腫)應注意顱內占位性病變。青壯年慢性頭痛,但無顱內壓增高,常因焦急、情緒緊張而發生,多為肌收縮性頭痛(或稱肌緊張性頭痛)。
(2)頭痛部位:了解頭痛部位是單側、雙側、前額或枕部、局部或彌散、顱內或顱外對病因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如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多在一側。顱內病變的頭痛常為深在性且較彌散,顱內深部病變的頭痛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側放射。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多在額部或整個頭部。全身性或顱內感染性疾病的頭痛,多為全頭部痛。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脊髓膜炎除頭痛外尚有頸痛。眼源性頭痛為淺在性且局限于眼眶、前額或顳部。鼻源性或牙源性也多為淺表性疼痛。
(3)頭痛的程度與性質:頭痛的程度一般分輕、中、重三種,但與病情的輕重并無平行關系。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及腦膜刺激的疼痛最為劇烈。腦腫瘤的痛多為中度或輕度。有時神經功能性頭痛也頗劇烈。高血壓性、血管性及發熱性疾病的頭痛,往往帶搏動性。神經痛多呈電擊樣痛或刺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多為重壓感、緊箍感或鉗夾樣痛。
(4)發病時間與持續時間:某些頭痛可發生在特定時間,如顱內占位性病變往往清晨加劇;鼻竇炎的頭痛也常發生于清晨或上午;叢集性頭痛常在晚間發生;女性偏頭痛常與月經期有關。腦腫瘤的頭痛多為持續性可有長短不等的緩解期。
(5)加重、減輕頭痛的因素:咳嗽、打噴嚏、搖頭、俯身可使顱內高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顱內感染性頭痛及腦腫瘤性頭痛加劇。叢集性頭痛在直立時可緩解。頸肌急性炎癥所致的頭痛可因頸部運動而加劇;慢性或職業性的頸肌痙攣所致的頭痛,可因按摩頸肌而逐漸緩解。偏頭痛在應用麥角胺后可獲緩解。
二、【問題】頭痛常見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解答】
(1)頭顱CT:首次急性起病的劇烈頭痛或慢性進行性加重的頭痛或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者需進行頭顱CT檢查,對判斷顱內疾患的性質有重要價值。
(2)頭顱MRI:為進一步了解顱內病變情況可進行頭顱MRI.
(3)腦脊液檢查:對于臨床高度懷疑蛛網膜下腔出血,但頭顱CT陰性的患者及顱內感染患者可進行腰椎穿刺,以明確診斷。
(4)血常規:頭痛伴發熱者可有白細胞增高等表現。
三、【問題】頭痛的處理原則有哪些?
【解答】
首先區分是器質性原因引起的頭痛還是功能性原因引起的頭痛。若經診斷為器質性病因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感染、中毒、腦腫瘤、頭顱外傷、眼、耳、鼻和齒疾病所致的頭痛等原因,則處理原發病。必要的時候給予止痛、脫水降顱壓等對癥治療。
若經診斷為功能性原因引起的頭痛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或高血壓及發熱引起的頭痛,則可對癥治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