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高頻考點速記25條
1.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癥狀:反流、燒心;非典型癥狀:胸痛、吞咽困難、胸骨后不適感。
2.胃食管反流病最準確檢查——內鏡;
3.急性胃炎常見臨床表現:上腹痛、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部分病人無明顯癥狀。
4.慢性胃炎最常見病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最可靠的診斷方法是胃鏡及活組織檢查。
5.Hp常用檢查方法:侵入性——快速尿素酶實驗;非侵入性——13C、14C尿素呼氣實驗。
6.典型消化性潰瘍的疼痛特點是:慢性、周期性、節律性。
7.胃潰瘍——餐后痛;十二指腸潰瘍——空腹痛,進食后緩解。
8.消化道潰瘍合并幽門梗阻:嘔吐大量宿食,可見胃型,振水音陽性。
9.胃潰瘍——可癌變;十二指腸潰瘍——不易癌變。
10.消化道穿孔:膈下出現游離氣體;檢查方法——立位腹平片。
11.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的鑒別要點
良性潰瘍 |
惡性潰瘍 | ||
臨床表現 |
周期性發作,節律性疼痛,慢性病程 |
進行性發展,不規律疼痛,可出現貧血、體重減輕、惡病質 | |
內鏡下典型表現 |
潰瘍形態 |
一般潰瘍較小,呈圓形或類圓形 |
常較大,不規則 |
潰瘍邊緣 |
銳、光滑、整齊 |
隆起,質地硬、易出血 | |
潰瘍基底 |
苔平整、潔凈 |
不平,污穢苔,可有島嶼狀結構 | |
周圍黏膜 |
柔軟,皺襞向潰瘍集中 |
結節狀隆起,皺襞中斷或變細 | |
分期 |
活動期(A1、A2期)、愈合期(H1、H2期)、瘢痕期(S1、S2期) |
早期和進展期 | |
X線鋇餐檢查 |
胃壁蠕動正常。潰瘍直徑較小,龕影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滑,龕影位于胃腔外。周圍黏膜規則、柔軟,皺襞集中 |
胃壁蠕動消失。潰瘍直徑較大。龕影不規則,位于胃腔內。邊緣不整齊。周圍黏膜隆起、結節狀,皺襞僵硬 |
12.消化性潰瘍確診方法:胃鏡,有穿孔或懷疑穿孔禁做;消化道大出血慎做。
13.肝硬化病理特點:肝細胞廣泛變性、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及假小葉形成。
14.肝硬化常見病因:我國——病毒性肝炎;西方——飲酒。
15.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最突出的表現,是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的共同結果。
16.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癥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危險的并發癥和常見的死因是肝性腦病。
17.肝穿刺活檢:假小葉形成時確定肝硬化診斷的依據。
18.急性闌尾炎轉歸:炎癥消退、炎癥局限化、炎癥擴散。
19.闌尾炎臨床表現: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痛。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最為常見,早期的嘔吐多為反射性,晚期的嘔吐與腹膜炎有關;右下腹麥氏點壓痛是最常見、最重要的體征。
20.膽絞痛:典型表現,多發生于飽食、進食油膩食物后,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肩胛部和背部放射。
21.查科(Charcot)三聯征:腹痛、寒戰高熱、黃疸——肝外膽管結石繼發感染。在此基礎上出現休克、意識障礙,即雷諾(Reynolds)五聯征——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22.膽囊切除術適應證:①伴有>1cm的膽囊息肉;②結石直徑≥2cm;③膽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膽囊炎;④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
23.急性胰腺炎我國最常見原因:膽道疾病;誘因:暴飲暴食。
24.急性胰腺炎臨床表現:腹痛位于上腹或偏左上腹,部分病人向腰背部放射。
25.血淀粉酶:起病后2~12小時開始升高,48小時開始下降,持續3~5天;血脂肪酶:起病后24~72小時開始升高,持續7~10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