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基本概念
1.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研究工作條件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改善工作條件,防治職業病,創造衛生、安全、舒適和高效的工作環境,提高職業生活質量的學科。是預防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2.主要任務:①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工作條件中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②對職業性損害的受害者進行早期檢査、診斷和處理,促使其盡快康復。
3.工作條件包括: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工作環境。
①生產工藝過程:生產設備、使用原料和生產流程等。
②勞動過程: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因素。
③工作環境:車間內的環境。
【進階攻略】理解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概念和任務。
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損害
1.職業性有害因素:是指生產工作過程及其環境中產生和(或)存在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一切要素或條件的總稱。包括: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工作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2.職業性損害:包括職業傷害和職業性疾患,職業性疾患則包含職業病和工作有關疾病(又稱職業性多發病)。
(1)職業傷害:簡稱工傷,是指工作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引起機體組織的突發性意外損傷,如因職業性事故導致的傷亡及急性化學中毒。
(2)職業病:由職業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統稱為職業病,屬于廣義上的職業病。法定職業病是由職業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并經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規定的職業病。按照規定,法定職業病患者享有一些特殊的勞保待遇。
(3)工作有關疾病:是由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一類職業性疾患,但尚未被確定為法定職業病。
3.職業特征:是由于某些職業性有害因素造成的體表改變,如胼胝、皮膚色素增加等,不屬于法定職業病,是機體的一種代償或適應性變化。
【進階攻略】掌握幾種職業性損害的類型,要會區分所給出的有害因素屬于哪種類型。
【易錯易混辨析】工作有關疾病的特點是:①職業性有害因素是致病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病因;②職業因素影響了健康,從而促使潛在的疾病顯露或使已有疾病的病情加重;③通過改善工作條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和緩解。
職業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點
1.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條件:
①接觸機會;
②接觸方式;
③接觸時間;
④接觸水平,決定機體所受危害劑量的主要因素;
⑤個體防護情況。
2.職業病的特點:
①病因明確,只有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才能引起;
②病因可以檢測;
③具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
④群體發病;
⑤及早診斷治療預后較好,缺乏特效治療,強調保護以預防為主。
3.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依據職業病診斷標準,結合職業性有害因素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性有害因素檢測與評價、臨床表現和醫學檢查結果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對不能確診的疑似職業病患者,可以經必要的醫學檢查或者住院觀察后,再做出診斷。診斷時,應當組織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進行集體診斷。
4.從事職業病診斷的醫師應當具備以下條件,并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方能從事職業病診斷:①具有執業醫師資格;②具有中級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③熟悉職業病防治法律、規范和職業病診斷標準;④從事職業病診療相關工作5年以上;⑤熟悉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⑥經培訓、考核合格。
【進階攻略】根據我國2013年頒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我國目前法定職業病共有10類132種。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踐工作
1.三級預防原則
一級預防:消除或控制不良工作條件,使勞動者盡可能不接觸或少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這是消除職業性危害的根本措施。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病損,采取相應措施。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早預防。
三級預防:對已患病者,做出正確診斷,及時處理,包括及時脫離接觸并進行積極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和出現并發癥,促進康復。
2.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防治工作包括:職業衛生調査、健康監護、職業流行病學調査、職業衛生監督、人員培訓、職業病患者的診治、應急救援。
【進階攻略】健康監護,包括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勞動能力鑒定、建立健康監護檔案,其目的是早期發現病損,以便及時處理。
體力工作過程中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人體能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業余活動所需的能量和勞動能量代謝。勞動能量代謝約占機體能量代謝的一半。
1.肌肉活動能量供應途徑特點
(1)ATP-CP系列:非常迅速供應能量,但維持時間很短。任何勞動都需要。
(2)需氧系列:經濟持久,在中等強度勞動和長期較輕勞動時能量來源主要靠需氧系列。
(3)乳酸系列: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的方式,不經濟、不持久,在從事短期重及很重的勞動時需乳酸系列提供能量。
2.勞動時的氧消耗
(1)氧需:勞動1分鐘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氧需能否得到滿足主要取決于循環系統功能。
(2)氧上限:1分鐘內血液能供應的最大氧量,也稱最大攝氧量,反映一個人體力活動能力。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過3L/min,有鍛煉者可達4L/min。
(3)氧債:氧需和實際供氧量之差叫氧債。
3.按勞動強度指數將勞動強度劃分Ⅰ(≤15)、Ⅱ(15——20)、Ⅲ(20——25)、Ⅳ(>25)等4個等級。勞動強度指數=7M+3T(M為能量代謝率,T為勞動時間率)。
【進階攻略】勞動時人體所需要的氧量取決于勞動強度。體溫在勞作時,中心體溫不應超過38℃。
【易錯易混辨析】勞動強度分級(用能消耗量或心率來劃分):
1.中等強度作業: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氧上限。
2.大強度作業:指氧需超過了氧上限。一般只能持續進行數分鐘至十余分鐘,如爬坡、搬運重物等。
3.極大強度作業:極大強度作業是指完全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的作業。一般不超過2分鐘,如短跑。
工作負荷評價
1.作業類型
(1)靜力(態)作業:①肌肉等長性收縮來維持體位;②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③不做功;④能量消耗較少,卻很容易疲勞;⑤作業停止后,氧債不降反升。如射擊。
(2)動力(態)作業:①肌張力不變(等張性收縮);②肌肉交替收縮和舒張;③做功;④耗能高。如搬運、采石。
(3)反復性作業(輕動態作業):一組或多組小肌群參與作業,其量少于全身肌肉總量的1/7,肌肉收縮頻率高于15次/分鐘。特征為耗能不高,易于疲勞。如鍵盤操作。
2.幾種常見的評價指標
(1)勞動能量代謝率:可以間接或直接法測定能量代謝。適合于評價全身性的動態體力勞動。
(2)心率:反映動態體力勞動的應激程度,可用于評價小肌群參與的勞動,甚至腦力勞動。
(3)肌電圖:可用于靜態和動態作業的勞動負荷評價。可客觀的反映局部肌肉的疲勞。
【進階攻略】勞動負荷評價的目的:把負荷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便保證健康并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
【易錯易混辨析】負荷:指勞動系統對人總的需求和壓力,負荷強調外界的因素和情形。
應激:是負荷對具體個人的影響,它強調在負荷作用下機體內部的生物過程和反應。
職業心理及作業能力
1.職業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勞動行為,力求了解勞動者對工作不滿意或動機激勵不足的原因,并通過組織和人事上的措施來改善它。從對勞動效果和對健康影響來看,按緊張程度來劃分最為適用。
2.緊張因素是指能使勞動者產生心理緊張的環境條件或事件。引起職業緊張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組織、工作量不明確、過輕或超負荷的工作量、時間緊任務重、工作經歷、工作條件、組織關系、個人與社會因素。
緊張反應的表現
①心理反應主要表現:對工作不滿意、軀體不適感、疲倦感、焦慮、感情淡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興奮增強、易怒等。
②生理反應主要表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和尿中兒茶酚胺和17-羥類固醇等增多,尿酸增加等。
③行為表現:如怠工、缺勤;不愿參加集體活動,過量吸煙,酗酒,頻繁就醫,藥物依賴等。
3.一個工作班內作業能力(體力勞動)的變動可分為4期,工作入門期、穩定期、疲勞期、終末激發期(不持久)。
【進階攻略】疲勞是體力和腦力功效暫時的降低,它取決于工作負荷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經適當休息又可恢復。時間短、次數多的休息是工效學設計一個總的原則。
【易錯易混辨析】鍛煉:通過反復使用而改善勞動者先天固有的能力。
練習:指通過重復來改善那些后天學得的技能。
作業過程的生物力學
1.職業工效學:是以職業人員為中心,研究人-機器設備-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旨在實現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舒適,同時保持最佳工作效率。
2.人體運動系統主要由肌肉、骨骼和關節組成,其中肌肉是主動部分,當肌肉負荷為最大收縮力的50%左右時,收縮速度為最大速度的20%左右,做功效率最高。
3.動力單元:包括關節在內的某些解剖結構結合在一起可以完成以關節為軸的運動,稱為動力單元。動力單元由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等組成。2個以上的動力單元組合在一起稱為動力鏈。
4.搬運重物或手持工具時需要克服物體的重力,這種作用力也稱為工作負荷。
【進階攻略】由于保持某種姿勢所產生的負荷,稱作姿勢負荷。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會使某些特定肌肉處于持續靜態收縮狀態,容易引起疲勞。
人體測量與應用
1.人體測量
(1)靜態測量:是被測者在靜止狀態下的進行的測量,站姿或者坐姿。如身高、眼高、上臂長、前臂長、胸圍等。
(2)動態測量:被測者在規定運動狀態下進行的測量,也稱動態人體尺寸。測量的是人體或某一部分空間運動尺寸,即活動范圍和適宜范圍。
2.人體尺寸的應用:在工業生產中,機器、工具、工作場所等都要參照人體尺寸進行設計。
(1)適合于90%的人:最常見的設計是使產品適合于90%的人。
(2)單限值設計:有些設計只需要一個人體尺寸的百分位數值作為上限值或下限值。取上限值,如門的高度,只要符合高身材的人的需要,低身材的人使用不會發生什么問題。取下限值,如工作場所為了防止肢體伸入危險區所采用的防護網的網孔直徑,只要考慮身材小的人體尺寸即可。
(3)一般設計:通常以第50百分位數的值作為設計依據,如門的把手高度,墻壁上電燈開關高度,這種情況多見于要求不高且適合于多數人使用的設計。
(4)注意事項:使用人體測量數據進行設計時,需考慮年齡、性別、種族等各種影響因素,還要根據實際需要增加修正量。
【進階攻略】職業工效學中人體測量數據主要用于人機界面設計,包括工作場所、機器設備、實用工具等的設計。
機器和工作環境
1.顯示器設計需注意問題
(1)工作性質和要求。
(2)在保證精度的情況下,盡可能使顯示方式簡單明了,容易判讀。
(3)一個顯示器傳遞的信息不宜過多。
(4)數字顯示器要易于判讀和換算,一般不超過3位數。
(5)數字排列符合閱讀習慣,如從左至右或從上向下。
(6)顯示器的指針不應遮住數字或刻度,指針粗細要適當。
2.勞動組織:合理的組織勞動,可以提高作業能力。
(1)減少負重及用力:應盡量減少負重量,將搬運物體的重量限定在安全范圍內。手持工具如果超過一定重量,使用時應有支撐或采取懸吊的方式。
(2)改善人機界面:顯示器和控制器的布置,工作臺的高低,工件的放置等,要有利于作業人員的操作和使用。
(3)人員的選擇與培訓:根據所從事作業的特點和要求,如人體尺寸、體力、動作協調能力、反應速度、文化程度、心理素質等選擇人員。
(4)輪班作業:輪班工作不符合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利于健康,夜間工作還容易發生事故。
(5)工間休息:適當安排工間休息,可以有效地防止疲勞或促進恢復。
【進階攻略】腳控制器多用于精度要求不高或需要用力較大的場合。作業環境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有:氣溫、噪聲、照明和顏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