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緒論
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
1.定義可詮釋為:①人群角度;②研究內容包括疾病、傷害和健康,不僅僅限于傳染病;③從疾病的描述入手進行分析;④以觀察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2.學科特點:①群體的特征;②對比的特征;③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的特征;④社會心理的特征;⑤預防為主的特征;⑥發展的特征。
3.主要用途:①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②疾病監測;③疾病病因和危險因素研究;④疾病自然史研究;⑤疾病的防治效果。
【進階攻略】學好流行病學的前提是理解什么是流行病學。
【易錯易混辨析】對比是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過對比調查、對比分析,才能從中發現疾病發生的原因或線索。
疾病測量指標
1.疾病測量指標概念
發病率:一定期間內,一定范圍人群中某病新發生病例出現的頻率。
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圍、短時間內的發病率。
續發率:也稱二代發病率,指在某地區第1個病例發生后,在該傳染病最短潛伏期到最長潛伏期之間,易感接觸者中因受其感染而發病的續發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觸者總數的比例。
患病率:也稱現患率,指某特定時間內一定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是指在某時間內被檢人群中某病原體現有感染者人數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間內,某人群中總死亡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比例。
病死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因某病死亡者占該病全部患者的比例。
生存率:指接受某種治療的病人或某病患者,經若干年隨訪(通常為1年、3年、5年)后,尚存活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潛在減壽年數(PYLL):是指各個年齡組人群因某病死亡者的期望壽命與實際死亡年齡之差的總和。
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是指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
2.各個率的主要用途
發病率:描述流行強度,可用于病因學探討和防治措施的評價。
罹患率:適用于疾病暴發流行的情況。
患病率:可用來表示病程較長的慢性病的現患或流行情況。
感染率:可用于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
續發率:反映傳染病傳染力強弱,可用于分析傳染病流行因素及防疫措施的效果。
死亡率:用以衡量某一時期、某一地區人群死亡危險性的大小。
病死率:可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也可反映醫療水平和診治能力,常用于急性傳染病,較少用于慢性病。
生存率:反映疾病對生命的危害程度,可用于評價某些病程較長疾病的遠期療效。
【進階攻略】對比掌握各個率的定義和用途,記憶更加容易。
【易錯易混辨析】病死率與死亡率不同,死亡率計算時分母為平均人口數,包括了所研究疾病的患者和非患者,而病死率的計算只與所研究疾病的患者有關。
疾病的流行強度
1.散發:指疾病在一定時間發病數不多呈零星散在的發生,在時間和地點上均無明顯的聯系。
2.暴發:指在一個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中,短時間內突然發生很多癥狀相同的病人。病人多有相同的傳染源或傳播途徑,常同時出現在該病的最短和最長潛伏期之間。
3.流行:指在某地區某病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該病歷年發病率水平。流行出現時各病例之間呈現明顯的時間和空間聯系。
4.大流行:某病發病率顯著超過該病歷年發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廣,在短期內跨越省界、國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進階攻略】抓住各個概念的特點,進行區別記憶。
【易錯易混辨析】暴發和流行,都是在局部地區疾病的增多,區別:暴發是短時間突增,流行是發病率超過歷年發病水平。
疾病的分布特征
1.疾病的三間分布是指時間分布、地區分布、人群分布。
(1)地方性:由于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的影響,某種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區或在一定范圍地區中發生。
(2)短期波動:一般是指持續幾天、幾周或幾個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發。
(3)長期趨勢:也稱長期變異或長期變動,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通常為幾年或幾十年,疾病的臨床特征、流行強度、分布狀態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4)嚴格的季節性:在某些地區以蟲媒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生有嚴格的季節性。
(5)季節性升高:一年四季均發病,但僅在一定月份發病率升高。
(6)周期性:指疾病頻率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呈現有規律的起伏波動,每隔若干年出現一個流行高峰的現象。周期性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2.移民流行病學:①若環境因素是導致疾病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則該病在移民人群中的疾病頻率與原住國(地區)人群不同,而接近移居國(地區)當地人群的疾病頻率。②若遺傳因素是導致疾病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則移民人群與原住國(地區)人群的疾病頻率近似,而不同于移居國(地區)當地人群。
【進階攻略】理解各個名詞的含義,移民流行病需要深入理解。
【易錯易混辨析】短期波動與暴發相近,區別暴發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動常用于較大數量的人群。
現況研究
現況研究又稱為橫斷面研究,是研究特定時點或時期與特定范圍內人群中的有關變量(因素)與疾病或健康狀況的關系,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線索和病因學假說。
1.現況研究的特點
(1)現況研究在設計階段會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研究對象,然后調查研究對象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的暴露(特征)和疾病狀態;
(2)現況研究關注的是某一特定時點上或某一特定時期內某群體中暴露與疾病的分布狀況或聯系;
(3)現況研究揭示的暴露與疾病之間的統計學聯系,而不是因果聯系。
2.研究的兩種類型
(1)普查;
(2)抽樣調查(常用)。
四種抽樣方法的抽樣誤差大小一般是:整群抽樣≥單純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
在實際調查研究中,常常將兩種或幾種抽樣方法結合使用,進行多階段抽樣。
【進階攻略】需要了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優缺點。
【易錯易混辨析】分層抽樣和多階段抽樣很容易弄混。分層抽樣:是指先將總體按某種特征分為若干次級總體(層),然后再從每一層內進行單純隨機抽樣,組成一個樣本。
多階段抽樣:是指將抽樣過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將以上抽樣方法結合使用,充分利用各種抽樣方法的優勢,克服各自的不足,節省人力物力。
生態學研究生態學研究又稱相關性研究,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暴露與疾病之間的關系。
1.主要類型:生態比較研究和生態趨勢研究。
2.生態學研究的優點有:①常可應用常規資料或現成資料進行研究。②可提供病因線索。③對于個體的暴露劑量無法測量的情況,生態學研究是唯一的研究方法。④當研究的暴露因素在一個人群中變異很小時,這時更適合采用多個人群比較的生態學研究。⑤適合對人群干預措施進行評價。⑥在疾病監測工作中可估計某種疾病發展的趨勢。
3.生態學謬誤是生態學研究最主要的局限性,生態學研究可能出現結果與真實情況不符合被稱為生態學謬誤。
【進階攻略】生態學研究是以群體而不是個體為觀察和分析單位(如國家、城市、學校等),這是該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關推薦: